一个月前,我从上海乘高铁前往杭州,由上海南站出发。本是寻常之旅,对火车站并无多大期待——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那些夸张高大、闷热拥挤、造型怪异、工艺粗俗的钢结构巨兽。
然而,抵达上海南站时,我惊呆了:
只是一个朴实的圆形,却因细节把控精准、比例恰到好处、结构组合完美,而显得端庄得体、秀丽脱俗!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国内高铁站中最佳设计之一。
多数人都有高铁出行经历,那些站点除了「大」,往往别无是处:进出口繁杂、标识混乱、流线无序,让人茫然不知所措。
上海南站却截然不同——除了设计优雅之外,交通规划、标识系统、功能分区皆井井有条。人潮虽大,却不拥挤、不混乱。
在此为设计师点赞!
![]()
01#
国际视野与专业水准
后来查悉,主设计方为法国 AREP 公司。难怪细节周到,一脉相承欧洲公共设施的品质追求——我常欧洲旅行,深知他们在机场、火车站等公共空间设计方面的可持续性!注重实用与细节,以人为本,追求节能、流畅与长久的使用舒适。
建筑亮点(数据佐证)
• 外观如飞碟,主站屋为巨型圆形钢结构,高 47 米,直径 270 米,总面积超 5 万㎡。
• 地面建筑极少,2/3 面积置于地下,为绿化让路:总绿化 8.5 公顷,率达 32%。
• 占地 60.3 公顷,北广场 12.9 公顷、南广场 12 公顷,布局理性而人性化。
这种设计语言的克制与平衡,让人感受到“节制中的优雅”——不以浮夸取胜,而是让秩序与光影共同讲述空间的故事。
![]()
![]()
02#
国内公共建筑的迷失
反观近十余年国内公共建筑热潮,投入如火如荼,佳作却凤毛麟角。多数都是怪异的造型、粗糙的细节、混乱的流线。为追求“宏伟形象”,空间高耸却忽略功能——空调永远闷热、制冷不足、耗能惊人。环保?更是一纸空谈。
上海决策层的国际视野与远见,值得肯定。早年的虹桥机场至今仍不落伍,便是明证。真正的国际化与城市形象,应该从筛选优秀的设计与规划开始。
再看当下某些普利兹克奖得主,他们难产此类作品:总玩「炫技」,追求怪诞。西安大剧院外观被戏称「鳄鱼吸水」,落得一笑;一些得奖作品堆砌造型、整体视觉不洁,对日后物管难度与维护成本欠周细考量,远离用者体验美学,难经时间的洗礼。
城市建设任重道远。公共建筑乃城市名片,直接给予外来者第一印象;大家亲身经历的车站、机场、地铁中转枢纽、图书馆文化中心、综合功能商业中心……往往决定对一座城市的好感。
好的设计不仅能提升整体城市面貌,更能潜移默化一代人的审美与智慧——这个价值,将远超预期。
![]()
03#
设计师的职业修养
设计的本质,是商业实践的一环。设计师并非纯艺术家,而是商业实践环节中的专业人。
一个人的仪表与行为,往往直接反映其设计态度。如今一些设计师在商务场合穿着过度随意、言行浮夸,甚至戴着反光墨镜谈方案,这样的形象虽标榜「自由个性」,却削弱了设计的可信度与专业感。
职业的体面,不是形式,而是对专业的尊重。
贝聿铭先生早年留学哈佛,无论衣着、谈吐皆严谨得体。他明白:设计师首先要赢得信任,才能获得委托;专业的外在表达,是设计思维的延伸。
当下中国的设计行业,也许最该学习的,不只是国际大师的形式语言,更是这份内在的专业节制与尊严。
![]()
![]()
04#
点赞上海南站:节制中的美学与秩序
上海南站是一座在喧嚣的流媒时代被低估的公共建筑。它没有浮夸的造型,也没有刻意张扬的姿态,却以严谨的结构与节制的比例,呈现出真正的秩序之美。圆形屋顶的几何节奏、自然采光的变化,以及人流动线的清晰,让「实用」与「优雅」在此达到和谐。
在这个动辄追求「地标化」的时代,上海南站反而以克制取胜——这是极难得的美德。设计由法国 AREP 团队主导,从结构到空间节奏,都延续欧洲公共建筑一贯的理性与对人性的关怀。
设计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文化态度。好的设计不在于炫技,而在于让人居空间更宜居、更高效、更体面,优先考量人的体验感。
设计师亦然——外在形象与举止,反映的是内在的职业修养。真正成熟的设计者,懂得节制、懂得尊重场域与细节,如同这座车站一样:简洁、专注、耐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