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将军夫人回娘家,只要骑驴走四公里。
![]()
”我把这句话甩给福州本地朋友,他愣了半秒,直接爆粗:“靠,我天天开车堵三环,人家当年抬轿子都比我现在快。
![]()
别笑,这就是龙江村刚爆出的冷知识:王碧奎——那位被写进谍战剧的吴石将军太太——祖籍不是传说,就是仓山城门镇龙江村,离她后来嫁去的吴厝村,直线距离四公里,走路四十分钟,还没我今晚点的外卖远。11月2日,王氏后人摆了整猪整羊,把她的名字第一次写进祠堂供案,鞭炮炸得跟过年一样,旁边文旅局的人举着手机直播,弹幕飘过一句“原来红色CP也能嗑 hometown”。
我混在人群里,听村里老人唠嗑。
他说小时候偷听过奶奶唱“石步王码头,船桩对月亮”,一直以为是童谣,现在才懂唱的是王碧奎她爷爷——晚清福州水师营把总王孝达。
把总听着小,当年却管着闽江下游最大的私家码头,王家船队一嗓子能喊到台湾淡水港。
最新考古报告更离谱:码头挖出的清代船桩,和淡水港出土的那批像到可以拼乐高,DNA都没这么准。
一句话,王碧奎不是灰姑娘,是码头千金,嫁妆里光“奁田”就二十亩,放今天能在福州买一排别墅。
所以别再脑补“穷小姐嫁将军”的爽文。
人家是航运世家联姻军方新星,一场婚礼把闽江下游的货运航线直接写成陪嫁。
福建师大那群老师连夜发论文,给这种操作起了个新词——“码头新娘式商业联盟”,说透了就是:娶一房太太,控一条水道,比签什么合同都管用。
![]()
现场最戳我的是个小环节。
王氏宗亲会宣布,以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让村里小孩重走“婚嫁古道”。
我跟着走了3.8公里,青石板被百年轿杠磨得发亮,沿途七座清代驿道碑像打卡点。
走到一半,12岁小姑娘冲我晃手机:“姐姐,我步数第一,将军夫人当年也这么刷步数吗?
”我瞬间破防——历史一下子变成眼前喘着气的自己。
更离谱的是,文旅局已经把整条线打包成“吴石-王碧奎文化线路”,明年开春先修码头遗址,再盖展示馆,村口那棵大榕树底下要放AR眼镜,扫码就能看王碧奎坐花轿。
我试戴了工程机,镜头里轿子一起一落,真实世界同时吹来一阵风,我鸡皮疙瘩掉一地:原来四公里能把个人记忆吹成城市IP,也能把红色故事讲成隔壁小姐姐的出嫁路。
回去路上,我刷到一条高赞评论:“以前觉得将军夫人遥不可及,现在发现她不过是从龙江走到吴厝,跟我每天上班通勤差不多远。
”我点了个赞,顺手把定位改成“龙江村”,心里暗想——下周带爸妈来走一圈,让他们也看看,所谓大历史,其实就是一条能用脚量完的回家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