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洋)曾经被遗忘的城市“边角地”正悄然焕发新生。随着《桥下空间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推进,北京逐步将道路桥下空间改造为停车场、小花园与市民活动场所,在保障桥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空间集约利用、交通提质与环境美化。11月12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截至目前,城六区约六成城市道路桥下空间已建成社会停车场,今年新增停车位5487个,有效缓解居民停车难题。
“桥下空间是桥梁的衍生部分,其使用必须以保障桥梁结构安全为前提。”北京市交通委城管处副处长许国华介绍,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北京持续推进桥下空间功能整合与品质提升,逐步形成“停车+通行+景观”一体化的桥区更新模式。
作为亮马河畔的重要节点,燕莎桥桥下空间改造受到各方关注。朝阳区城管委基础设施科科长马卫国介绍,朝阳区联合区交通支队、属地街道开展调研,围绕燕莎桥,黄康桥,三、四环沿线等重点区域制定专项规划,通过释放桥下空间优化交通组织,同步提升动态通行能力与静态空间品质。据介绍,此次改造将以“燕莎码头”为主题,打造集休闲、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城市公共客厅。项目将从空间重塑、文化植入、夜景亮化三方面推进,实施桥区绿化升级、地面铺装硬化,设置具有亮马河特色的城市家具,并增设桥体夜景照明,最终形成“蓝绿交织、开放共享”的活力空间。
许国华介绍,在交通优化方面,针对联想桥、万丰桥、莲芳桥等交通流量大的节点,通过增设车道、完善掉头功能等方式,显著提升通行效率。在停车供给方面,桥下社会停车场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城六区内约60%的城市道路桥下空间已用于设置机动车社会停车场,进一步挖潜存量、适度增量,缓解区域停车压力。环境提升也同步展开,不少桥区桥下增设花箱、花池、绿化小品与硬质铺装,使原本灰暗的桥下空间与周边街区风貌相协调,成为市民愿意驻足的城市“风景线”。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全部完成234座桥下空间整治任务和17座重点桥系提升任务。紫竹桥、金沟河桥、四海桥、莲芳桥、芳东桥、开阳桥、洋桥等一批桥下停车场陆续投用,部分原有停车场也完成了改造扩容。据统计,全市共新增社会停车位5487个,有效缓解了居民“停车难”问题。按照计划,明年北京将继续推进丰北桥、菜户营桥、积水潭桥等11座重点桥系的桥下空间提升工程。同时,结合日常运维,对35座桥梁桥下空间开展地面平整、补齐安防、整理飞线等整治,实现全市桥下空间“整治—提升—运维”全周期管理。
摄影/本报记者付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