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斌)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顺义区光明街道获悉,滨河二区新建的智能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车棚日前投入使用,124个具备安全保护与智能管理功能的充电接口,有效解决了居民“飞线充电”“入户充电”的困扰。这一民生实事的落地,得益于社区党总支牵头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让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精准回应。
北青报记者在滨河二区乙1号楼东北角的充电车棚看到,不少居民正通过手机扫码为电动自行车充电。该充电棚占地约200平方米,由小区闲置绿地改造而成。配备的智能充电桩不仅支持实时查询、扫码支付等便捷功能,通过内置过载保护、自动断电、远程监控系统,从源头杜绝了充电安全隐患。
这一惠民工程的启动,源于社区日益突出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矛盾。随着电动自行车成为居民出行“刚需”,小区原有充电设施严重不足,“飞线充电”乱象不仅影响环境秩序,更直接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群众通过网格热线、居民议事平台多次反映相关诉求,增设充电桩成为社区亟待解决的民生痛点。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滨河二区党总支将解决“充电难”问题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牵头组织物业公司、业委会及居民代表召开专题议事协商会,广泛征集选址、建设规模、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经实地踏勘与民意征集,社区决定盘活乙1号楼旁长期闲置的边角绿地,启动充电车棚建设项目,相关方案在征得多数居民同意并完成部门审批后正式实施。
施工期间,社区党总支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志愿者分片开展政策宣传、收集居民反馈、协调施工矛盾;物业公司落实主体责任,全程严把工程质量与安全关;居民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对施工进度与建设标准进行实时监督,形成“党组织牵头、多方协同、居民参与”的共建格局,确保工程高效推进。
为保障设施长期稳定运行,社区居委会同步建立“物业维护+居民共管”长效机制,明确物业负责日常设备检修与卫生保洁,由居民代表、党员志愿者组成管理小组,参与费用监管与使用规范制定,实现“建得好、用得久、管得稳”的治理目标。
“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就是要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办。”滨河二区党总支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社区将持续跟踪充电棚使用情况,总结推广建设经验,以点带面推进更多民生项目落地,通过精细化治理与常态化服务,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