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一个妈妈自述:我是在研究生阶段才真正学会英语的。说来有趣,当年我报考清华时外语选的是日语,就因为英语实在太差。从小在县城读书,英语老师的发音都不标准,纯粹为了应试,让我对英语完全提不起兴趣。
直到读教育专业研究生时,接触到词源学习法,才让我对英语开了窍,后来一次性过了六级。而谁能想到,初一时我连三个水果单词都说不出来。
![]()
今天,我想从一个英语单词说起,帮你读懂孩子的心。
“抑郁”在英语里是“depression”
这个词的前缀“de-”表示“向下”,词根“press”是“压”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被压下去了。
这完美解释了抑郁的状态:一个原本充满生命张力的人,被活活压扁了、卡住了。
那么它的反义词是什么?
不是“happy”,而是“expression”(表达)和“expansion”(外拓)。
“ex-”这个前缀表示“向外”。所以,de-pression是向内塌陷,ex-pression是向外伸展。
抑郁的反义词,从来不是开心,而是外拓与表达。
当一个人能自由表达、与外界连接、让能量舒展开来,他就不会抑郁。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上有“艺术表达式疗愈”,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来疏导情绪。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丧”?
直播间常有家长问:“孩子条件不差,以前学习也好,为什么现在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答案就在这个词里——孩子不是没动力,是被压得喘不过气。
被分数压,被期待压,被“别人家的孩子”压,被父母无形的焦虑压。
回想孩子小时候,拆玩具、画乱七八糟的画、问各种奇怪问题——那都是生命在自然“外拓”。但后来他发现:“这些都没用。”“考不上重点就完了。”“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别人。”
于是,他开始往里缩,不表达,不尝试,不感受。
他不是真的“躺平”,而是被压平了。
更可怕的是,他们被困在信息茧房里
现在的孩子,网络环境甚至取代了现实。刷到太多炫富的、天生学霸的、一夜成功的,真假难辨。他们开始相信那些“牛马论”,觉得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
我见过太多高中生这样想:“反正考不上985、211,干脆不学了。不是我学不好,是我不想学。只要我想学,肯定没问题。至于二本三本?狗都不看。”
这种完美主义,让他们完全体会不到“日拱一卒”的乐趣。整天要么幻想天上掉馅饼,要么在一次次打击中沉沦。
![]()
但现实的人生,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成长这场游戏,本就是在小进步中获得快乐,完成一个个小任务,才能去打大boss。
谁说三本毕业就人生失败了?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就是三本院校毕业的。我在三本院校教过书,我的学生里牛人特别多。
有个学生大一下学期就去旅行社实习,发现自己擅长带学生团,就和同学一起做“名校游学”。在携程上引流,全程讲解,还穿插讲学习方法。
我开玩笑问他:“你一个三本学生给初中生讲学习方法?”
他回答:“老师,你别瞧不起我。在那些初中生眼里,我就是大学生,他们看我的眼神都充满求知欲。”
这样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从不在学历上内耗,而是不停地“外拓”。他们不是有多幸运,而是懂得成长游戏的规则,坚持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孩子的人生精彩程度,真的不取决于阶级和财富
还有孩子说:“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富二代,辛苦一年不如人家零花钱。”
这是被消费主义洗脑,失去了主体性,错把赚钱当成了人生目标。
钱本该是帮助我们达成目标的工具,人活着不是为了钱。
最可怕的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有人让他们相信:人生的意义只剩下“赢”。
努力学习本没有错,但如果学习变成了“自我否定”的过程,孩子就会一点点丧失“主体性”,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连呼吸都是错的。
我想对每一位家长说
别急着“拯救孩子”,先松开你那只“向下压”的手。
因为孩子抑郁的反义词,不是“快乐”,而是——外拓。
让他去养一只狗,去搭一座模型,去参加志愿活动,让他体会到自己对其他生命的价值。
当他重新获得“向外”的能量,当他能用自己的方式与世界对话,他就开始走出抑郁。
我们总以为孩子在逃避世界,其实他只是忘了——世界也在等他伸出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