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赵怀让(1960届):
抓住机遇 不懈努力
“校友风采录”约稿函
亲爱的校友:
河南大学文学院已走过102载春秋,培育英才十三万余名。为彰扬校友卓越风采,展呈学院育人硕果,文学院微信公众号特设“校友风采录”栏目,现诚邀历届校友、各地校友会惠赐佳作,分享您在不同岗位奋斗的故事、收获与成就、心得和感悟、经验与体会,以励后学,共铸荣光。各位校友在地方与角落里默默的坚守、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心得、困难与逆境中的收获、创造与创新的经验,都是我们热烈期待的。来稿请附个人简介及近照。
期待您的来稿,共叙文院情谊!
联 系 人:魏清源 武新军
河南大学文学院
2025年10月15日
![]()
看到河南大学文学院在微信公众号开设“校友风采录”栏目,魏清源老师向我发出约稿邀请,我既感动高兴,又愧疚不安。实在说,在过往的经历中,我并未做出显著成绩,有负母校与文学院的厚望,但聊以自慰的是,我对母校,特别是文学院一直怀着深深的眷念之情。基于此,我就以个人经历为“经”,谈一点人生感悟。
一、从初师毕业到留大学任教
1951年我从初师(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毕业后,先后在几所小学工作,还当上了教导主任,19岁就入了党,当时无论是教学或管理,都可谓之顺风顺水。但强烈的求知欲望,象一把永不熄灭的火,鼓动着我上进的热情。大概是1953年,我冒昧地向在初师读书时的老师后调开封师专的姚惜鸣教授写了一封信,请他给我弄一套高中语文、历史、地理教材。不料几天后,教材如数寄达,令我喜出望外。从此后,我就开始利用课余和寒暑假时间夜以继日地苦读硬背,枯燥的教材成了知心朋友。但当时并无明确目标。不料1956年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允许在职工作人员同应届高中毕业生一样参加高考,而且文科不考外语和数理化。这真是天赐良机。因为当时的理想是一辈子当老师、做学问,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开封师院。机会赐给了有准备的人,我幸运地被录取了。当时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至今忆起还兴奋难逝。进入开封师院后,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所见所闻都是那么新鲜、神奇与美好,尤其是参观了藏书数十万卷的学校图书馆之后,更激发了我如饥似渴的读书热情,从此便过起了“四点一线”的大学生活,即从宿舍到食堂,从食堂到教室,从教室到图书馆,夜深人静时回宿舍,这样的生活那时丝毫不觉得厌倦和辛苦。期间,我先后任年级级长与党支部书记,坚持读书的习惯始终未敢丢弃。1960年我毕业留校,先当学生辅导员,后进入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任教。1969年我被中文系推荐到河南省教材编辑室编写中学语文教材。这是母校助我走向社会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1972年河南省教育局恢复,我被调到教育局任局党组秘书,此后又调到省委宣传部工作。回忆这段经历,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的成长,没有刻苦努力不行,没有好的机遇同样不行。
二、在省委工作的淬炼岁月
我们那个时代,个人的一切都由组织决定。组织上大概认为我文字写作功底还可以,突然把我从宣传文教战线调到省委办公厅,从事一般文件的起草、修改和传递工作,担任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副科长。这是我离开文教战线开始从政的人生拐点,虽然与过去的意愿不一致,但仍然可以发挥善于写作的长处,也算是碰上了又一个磨练自己的机遇。为了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对分配的一切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多次受到省委秘书长和省委办公厅主任的表扬。不久,又调我到省委政策研究室任副主任,兼省委常委秘书。这段时间,只要不召开省委常委会,领导就派我到地市县搞调查研究,为省委制定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政方针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同时直接参与省委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的起草工作。新的工作任务,仅靠文字基本功底不行了,必须要懂得经济。这时机遇又变成了我奋发学习的动力。于是我废寝忘食,利用一切业余时间,系统补修了大学经济专业的主要教材。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并对某些经济问题有了较深入研究后,政策研究室的工作就更顺手了。可能因为我有时工作做得还相当圆满,写出的东西有一定的高度与深度,一时被同事戏称为“省委第一笔杆子”。虽然是戏称,但对我也是一种鼓励,促使我更用心地去钻研经济问题。
回顾这段经历,有几件事至今使我难以忘怀。一是为全省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出力。当时不少干部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理解,甚至抵触。为了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在全省各地进行了广泛调查,发现周口沈丘县推行联产承包制的经验很好,于是帮助他们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县领导在全省三级干部大会上发言之后,反应极其强烈,广大农村干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促进了全省农村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二是1984年参与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起草工作。当时由杜润生领导的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邀请了河南、江苏和东莞县等地方派人参加,我有幸前往。这次工作令我懂得了起草党的文件如何句斟字酌、简练严谨。三是不间断地起草领导讲话稿。做好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是平时多积累材料,吃透中央精神,跟上领导思路。记得有一次我们用一个通宵为省领导草拟出在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受到领导高度赞扬和夸奖。四是1982年参与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南组的简报工作。这次工作不仅提高了政治觉悟,而且教会我如何实事求是向上反映情况。五是做好应对一切突如其来任务的服务工作。有一次一位省委副书记要求我陪他到豫东七个县调查研究,并要求每天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整理成稿寄给省委书记。我圆满完成了任务。后来这位副书记为奖掖后进,在几个场合夸我说“人才难得”。六是一次省委领导要我独自从郑大、河大选出六名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补充到省委政研室和省委办公厅。我请两个大学的组织部门各选出十人,逐个审阅档案和毕业论文,选出后送省委领导最后审定。这本来是一件平常工作,但对我教育很大。因为在整个选调过程中没有一个领导、同事、家长打招呼,更别说请客送礼了。这表明那时我们的党风多么纯洁。从以上所举的几例事件中,又一次使我认识到:组织上给我们创造了提高自己的良好机遇与工作环境,但个人没有高度负责、吃苦克难的工作精神与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也将是一事无成的,甚至还会把事情办砸办坏。
三、又一次机遇选择与面对挑战
1985年省委领导为了进一步锻炼培养我,研究决定让我去信阳地委担任副书记一职,而我面对这一良好机遇,却因考虑自身的优短而犹豫再三。自忖书生气太重,又缺乏地方工作经验,害怕有负领导的期望,于是我向领导吐露心声,渴望去一个既可以为党工作,又能搞点学术研究的单位。领导因我反复请求,又看我态度极为诚恳,在任职文件尚未下发的情况下,又经省委研究,重新调整了我的工作去向,即让我去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担任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因社科联主席由一位省委副书记兼任,便明确由我主持社科联的日常工作,同时兼任省经团联常务副理事长和秘书长。
省社科联是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主要职责是领导和组织社会科学工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和学术讨论对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建议,同时要为各学科的自身建设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支撑。根据社科联工作性质与要求,我花了不少心思,办了几件被河南社科界广泛好评与赞许的事:一是采取各种举措,真正把社科联办成了“学者之家”。那时学术界非常活跃,经常召开学术研讨会。为了减轻专家学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参会积极性,我们决定凡在省内召开学术研讨会,社科联会议室可以免费使用,社科联招待所住宿免费。同时,在社科联经费十分匮乏的情况下,我积极奔走,向省财政申请了两万元专款,用于资助专家学者出版优秀研究成果。二是为专家学者发表研究成果搭建平台,拓展发表学术论文的园地。我们连续创办了《领导科学》《人生与伴侣》《学术百家》等刊物,还与省社会科学院合办了《企业活力》。同时创办内部刊物《河南社科》,专门刊登社科联、省属学会和地市社科联的学术活动动态。三是积极争取承办全国学术讨论会,借以吸引国内著名专家到河南讲学,交流研究心得,为省内专家学者扩展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创造条件。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几所著名大学的著名专家如于光远、厉以宁、高尚全、张卓元等都曾来河南参加过学术研讨会或作专题讲座。四是举办“经济沙龙”,大力培养后起之秀。当时全省经济学博士只有三人,“沙龙”以他们为主,吸收研究单位的年轻人参加,交流经济学科研究的前沿成果,探讨经济学科的重大问题,暢谈平时各自的学习心得。五是为提高社会科学工作者刻苦治学、多做贡献的积极性,我们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组织省内部分知名专家到北戴河避暑度假。六是提高专家学者学术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我们经常请省委省政府领导为社会科学界介绍全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课题,下发省属各学会和地市社科联,为有这方面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的人拓展用武之地。七是开展评奖活动,鼓励专家学者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加大社科联为省委省政府服务的力度。八是与地市县党政部门联合举办高级经济论坛。我们组织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到有需求的地市县,先行全方位调查研究,然后召开座谈会,各抒己见,为地市县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这项工作深得地市县的好评,一时争先排队请我们前往。回头看,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专家学者的积极性,把社科联办成了真正的“学者之家”,社科联工作人员也成了他们真正的朋友。我们这些创造性工作,受到全国许多省市社科联的赞许,不少省市派人来我省学习交流经验。
除了社科联的工作之外,我自身也要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自我加压,对我来说确实困难不小。因为我经济学底子不厚,又加上忙于社科联工作,留给自己支配的研究时间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得另寻已有的优势途径,那就是我对地市县调查研究的材料积累比较多,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比较熟悉,因此我把主要精力用在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区域经济研究方面。想不到几年下来竟然先后出版了包括《改革与发展研究》等十本专著和编著,而且还有三本是由人民出版社、红旗出版社、经济出版社这三家知名出版社出版的。特别是我任第一副主编的《河南经济事典》一书,系统全面讲述了河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和现状。对于这本书人民出版社评论说:这是一本政策性、理论性、系统性、适用性很强的工具书,也是国内外交流的重要参考书,已引起国内学术界和经济部门的广泛关注,后被评为全国首届社科情报成果纪念奖。我主编的《淮河上游经济开发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把驻马店地区建成无污染农业区的建议。我任第一副主编的《县域经济研究》,对县域经济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如何发展的参考意见。和编著相比较,我对农村、农业的调查研究报告,成果更突出一点,比较满意的有二十几项。比如《河南省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形势和问题》这份调研报告,时任副总理万里批示说:农村发展商品生产的有关问题在这篇调查报告中都接触到了,请各部委办研究。《关于发展信阳地区商品经济的几点设想》这份调研报告,时任副省长胡悌云批示说:报告提出了一些可供研究的有益建议,希望有关部门重视他们的意见,对其中可行部分予以组织实施。《关于支持和推动农村专业户发展的几个问题》这份调研报告,被国务院《内部参考》转载。《关于宋河酒厂实行网络管理法的考察》这份调研报告,破例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全文发表,并受到近十名著名经济学家如于光远、肖灼基、董辅礽、晓亮等的肯定和推荐。《增强新的生产力是农村稳定发展的关键》这份调研报告,被《求是》杂志内部文稿发表。粗略统计一下,在社科联这阶段的著作和研究报告,共获奖十一项,其中靠前的有省社会科学一等奖四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实用科学一等奖一项,省“五个一工程”奖一项,我也因此在1988年3月被评为副研究员,1992年4月被评为研究员,同时被河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特聘为教授。这些工作成绩和研究成果的取得,使我真正体会到“双肩挑”的不易,但“双肩挑”也是难得的机遇和助推器,敦促我永不停步,不断进步。
从社科联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我又到省政协经济委员会担任了几年副主任,除了代表委员会为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写了数篇政策性建议外,还在省政协领导的支持下,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志创办了一个内部刋物《河南经济内参》,我出任主编,聘请十几位省内较著名的经济学家当顾问,编印了三十多期。内刊每期围绕一个主题,联系实际,讲一些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揭露个别地方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河南经济内参》虽然只发地市县主要领导同志,但影响很大,对我省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
回顾我读大学和毕业之后的特殊经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十分感谢中文系恩师对我的道德教诲和知识培育,感谢母校和文学院对我的关爱。同时,我也深刻感悟到:一个人由于所处环境不同,人生经历必然千差万别,但只要不懈努力,坚持奋斗,抓牢机遇,都能创造出一些别人无法替代的成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坚信,这句名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
![]()
校友风采|知名校友白寿彝(1929届)
校友风采|知名校友尹达(1932届)
校友风采 | 张体义《王守国(1977级):从文学才俊到文学领军》
校友风采 | 郭新和:攻坚克难 干事创业
校友风采 | 魏清源《张志和:当代著名书法家》
校友风采 | 曹增瑜《孙广举:著名文学评论家》
校友风采 | 邱建章《李小江:女性问题研究专家》
校友风采 | 孟宪明(1977级):发芽儿的瞎话
供图:魏清源
审核:武新军
责任编辑:胡秋平
排版:毕会双
校对:张冉
![]()
征稿
河南大学文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试墨》杂志“试墨Online”,面向全校学生长期征集文学性稿件,内容文体不限,可为散文、诗歌、微小说、书评、影评、学术创作等作品,字数以3000字内为佳,优秀者字数可适当放宽。作品内容必须原创,表达个人对生活、人生、社会的独特思考,并且没有在其他书刊公开发表。投稿请通过邮件的方式发送至邮箱shimowenxue@163.com,并注明姓名、学号及联系方式;同时河南大学文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河南大学文学院官方网站面向全体师生进行长期性日常新闻类征稿,投稿请通过邮件的方式发送至邮箱hndxwxytxs@163.com,附带认可证明,注明姓名、学号及联系方式。我们将对每一篇文章进行仔细审核、公正评选。在这里,激扬文字,慷慨陈词,共抒胸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