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刚刚暂时“停火”,中国就迅速在南美落下一子:巴拉圭国会议员代表团应邀访华,行程非常紧凑地走访了北京、浙江、重庆,讨论合作、参观项目、了解流程。此举十分清楚地表明了两个意思:一个是要冲向市场、服务民众,另一个则是对台湾那段快要崩塌的“邦交”进行指责。
贸易战最紧张的时候,为了对冲美国加征的关税,中国开始从南美进口大豆、牛肉,巴西、阿根廷的订单暴增;地理位置接近、产品类似的巴拉圭却被“邦交”所限制,不能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只能通过第三国中转,被中间商层层盘剥。
巴拉圭是内陆国家,对外贸易依靠河港和物流来完成,但是近几年来装袋的大豆无法直接运往亚洲最大的消费市场,收益差距难以接受。当地媒体街头采访发现,从摊贩到商人都是希望与中国的直接贸易;民调显示,接近九成的受访者认为与中国大陆建交“很重要”或者“非常重要”,民意已经从外交议题变成了柴米油盐的现实需求。
![]()
在国内压力加大之时,政府仍然在联合国等场合为台湾“发声”,但是国会反对派选择了亲自去验证。他们访华关注的是农产品准入流程、关税排期、合作基金落地、运费成本、检验检疫与通关效率、技术换市场的具体模式。到浙江去感受智能制造,在重庆去体验产业链的运行,直接体验到信息差。
回国后,代表团成员佩雷拉直言,希望驳斥对中国刻板的印象,称中国是“以人民生活为先、努力向前”的国家;并且明确表示,为了农民收入、青年就业和国家出路,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外界传称,总统贝尼特斯给台北开出条件:增加采购巴拉圭的大豆、牛肉,另外还要有至少十亿美元的投资,用在产业和基建上。这就是一张“倒计时期待单”。但是金钱外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的是长期稳定的市场以及足够的增量,而不是短期的救助。
![]()
赖清德能出的牌不多:财政口袋不深,无法持续加大;更挡不住贸易流向的自然趋势。蔡英文任内掉了十个“友邦”,剩下的大多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对于这些小经济体来说,市场就是生死线。巴拉圭一转,则其它国家的选择也就顺理成章了。
把落子放在中美经贸缓和节点上,信号很明确:第一,贸易归贸易,家事归家事。经贸可以谈,但是国家统一的大势不会减缓。第二,拉美出现了一个窗口期,先抓住机会的就可以先上车了。访问期间,巴方代表关注数字农业、供应链上云、检验检疫对接、缩短准入周期,并追问“如果改变立场,通道多久打通”。中方回应如下:程序合法、路径既定,关键在于政治判断。
![]()
台北的对策依旧为老三样:补贴、承诺采购、对外喊话,但是问题不在于钱,而在于持续性和产业协同。台湾当地的项目多为零散的,缺少成片的产业带;大陆则拥有完整的市场以及全产业链的能力:港口、航运、金融、通关、标准等各环节都配合得当。对于卖大豆、牛肉的国家来说,选择并不难。
军售、法案以及口头承诺比不上市场的实际作用和投资的成果。对于小经济体而言,哪个方面可以提供稳定的订单、更高的附加值和顺畅的通道,就选择哪个方面,这是经济规律,也是政治现实。
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巴拉圭的“动摇”是多年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造成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年轻人外流、财政紧张。把摇摆摊到明面上来,逼迫决策者在“旧关系”与“新市场”之间做出选择。答案已经出现,先把经济活起来,然后谈其他的。
对于岛内政治而言,这也是当头一棒。赖清德想用外部“友谊”来支持“独”的说法,但是商业合同更有力。国家会把票投给能让货物卖出的一方。而且,两岸统一的大势已经变成了时间与人心的合力,美国无法替台湾省把账算平,该来的总会到来。
![]()
“十亿美元投资”的具体细节尚未全部披露,代表团所见所闻还需要变成议案和政策才能落实。趋势已经很明确了,国会有人发声,基层有人响应,市场在等待,时间在推动。各国应该把民生、产业和青年的未来放在第一位。巴拉圭可能是第一个在风口上大声说出心里话的国家,之后还会有很多拿着相似账本、做出相似选择的国家。改变国家命运的,不是漂亮的口号,而是能落实到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给老百姓带来稳定收入的市场机会。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