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布莱恩在《大西洋月刊》中警告说,美国正在走向对华战争的失败,因为迷信单兵勇猛而忽略了工业产能这颗现代战争的心脏。
最后的胜负要看后方工厂是否稳定,二战初期美军新兵很多,被德日老兵压制,白天轰炸损失惨重,太平洋海战失利。当时不是靠“先进装备”来扭转局势,而是依靠源源不断的传送带和车间灯火把前线的劣势逐渐消除。
![]()
虎式坦克曾经压倒过谢尔曼,ME262的性能优于P51,日本的精锐飞行员在初期表现十分凶猛,但是随着产能和训练的差距扩大,美军不断补充、迭代和维修,战局逆转。诺曼底登陆和马里亚纳海战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依靠的就是完整的、强大的工业体系。
如今奥布莱恩的忧虑集中在了美国工业的衰退上:冷战之后美国的技术和军事力量很耀眼,但是制造业的比重却一直在下降,钢厂关闭、军用特种钢材需要进口,长期消耗战会暴露出美国工业结构上的缺陷。
![]()
相比之下,中国的工业水平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有了显著提升,自2010年登上世界第一工业国的位置之后,就一直加速前进,形成了从基础到高端几乎无断点的完整的产业链。海军052D、055大批量下水,五代机快速成军,国产航母进度很快,六代机和高超音速导弹研发同步进行,供应链韧性在贸易和科技战中经受住了考验。在芯片受限的时候中国加快了攻坚步伐,医疗器械出口达到千亿美元级别,产线持续出货,显示出工业体系的自我修复和扩张能力。
2016年南海对峙时,两艘美航母战斗群试探,中国用百余艘舰艇和可以触及美本土的弹道导弹亮相,僵持了数小时之后美军撤走,强弱心中有数。现代战争实质上就是产能和体系的消耗战,机床、材料、能源、训练、维修补给全部进入泥潭,谁能够不停止生产并且迅速补位,谁就能够撑到最后,让对手崩溃。
![]()
联合国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工业产值接近全世界的一半,如此庞大的体量如果转为战时模式,所释放出的能量是难以想象的;美国已经意识到热战很难打、科技很难卡、经济很难赢。
因此美国转向盟友和话语场:用规则和协议把欧洲、日韩绑住,短期内可以“补血”,长期来看信任会消耗,关键时刻会出现“谁都不愿掏心”的局面。真正的逻辑倒转就是美国曾经依靠工业怪兽打败了德国和日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体系更加完善、韧性更强的国家;硬碰硬没有好处,和平与对话是算完账之后的理性选择。
![]()
工业不是为了战争而建立,但是在极端情况下它成为了安全阀;没有工业,战术设计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工业的背后就是人、教育、技术、组织和制度的综合动员能力。多极化不是口号而是趋势:工业强国相互制约、坐下来定规则,冲动按钮按得更少;中国崛起是为了提高话语权、保证稳定,不是为了成为谁的对手,谁都不愿毁坏生产线和供应链。
在世界上的信息越来越多元化的时候,舆论牌也很难“一招制胜”,特朗普在一次两国领导人会面之后口风转软,更像是现实权衡的结果。面对警告要认清战争的本质,把精力放在维护和平、稳固工业基础之上;随着产能差距的逐渐拉大,道路将会由一次次理性的选择来校准。和平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在各国把沟通之桥搭牢之后,共同守护出来的,产能带来的底气使强者更愿意讲道理,社会也更能守秩序、有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