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青海的 “高等教育脊梁”,能从农牧专业起步,靠着多校合并实现跨越式发展,还能以生态学 A - 学科扛起守护三江源重任的,非青海大学莫属。这所 1958 年在西宁诞生的学校,六十多年来一门心思 “扎根高原、服务青海”—— 从 1958 年的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到 2001 年与青海医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昆仑学院等合并组建新青海大学,再到如今学科超 70 个、生态学跻身全国 A - 行列,活脱脱一部 “青海高等教育与高原生态保护同频共振的奋斗史诗”。
今天咱就用 “唠嗑 + 数据” 的方式,聊聊青大的故事。没有晦涩的生态学术语,全是跟高原农牧、三江源保护息息相关的细节和数据,看完你就懂,这所学校为啥能被称为 “高原人才的摇篮、三江源的守护者”。
一、1958 年:农牧学院的 “高原萌芽”,一出生就为 “解青海难题”
1958 年的青海,刚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却面临着 “农牧技术落后、人才极度匮乏” 的困境 —— 全省能懂科学养殖的技术员不足百人,牧民养的牦牛常因疫病死亡,农民种的小麦亩产不足 200 斤,连基本的粮食自给都成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青海省政府决定创办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大前身),成了青海第一所培养农牧专业人才的院校。首批招了 80 多个学员,开了 “畜牧兽医”“作物栽培” 2 个专业,目标特实在:“赶紧培养能教牧民科学养畜、帮农民增产增收的技术员,让青海的农牧产业‘活’起来!”
那会儿办学条件有多 “苦却务实”?上课在西宁城郊的几排土坯房里,桌椅是用木板钉的简易桌,黑板是刷了黑油漆的土墙;实验器材只有几台旧显微镜、几把兽医解剖刀;实习更直接 —— 老师带着学员去牧区,跟着牧民一起放牧,手把手教 “怎么给牦牛驱虫”“怎么判断牛羊是否生病”;去农田里,示范 “怎么选麦种”“怎么合理施肥”,从最基础的技术教起。
到 1965 年,学院已经培养了 300 + 毕业生,九成以上都扎进了青海各地的农牧部门、国营农牧场。有位 1962 届的老校友回忆:“我毕业去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牧场,用在学校学的‘牦牛疫病防治技术’,帮牧场控制了牛瘟,让牦牛成活率从 60% 提到了 85%—— 看着牧民们围着健康的牛犊笑,我才明白,农牧学院教的不只是技术,更是‘让青海的土地能养育人’的本事!” 更难得的是,学院还特别注重 “接地气”,所有课程都结合青海高原的气候特点,比如专门研究 “高寒地区小麦种植技术”“牦牛耐寒品种选育”,为后来的高原农牧研究打下了根基。
二、1958-2001:从 “单一学院” 到 “多校合并”,43 年攒足 “发展底气”
1978 年,改革开放后,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迎来了 “第一次发展机遇”—— 被确定为 “青海省重点高校”,开始扩大办学规模,新增 “草原生态”“农业机械” 专业,第一次把 “生态保护” 理念融入教学;1980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编写的《青海高原畜牧学》《高寒地区作物栽培学》成了全国同类院校的特色教材;1990 年,建了省内首个 “农牧科学实验室”,开始研究 “青海湖周边草原退化治理”“青稞品种改良” 等本地化课题,研发的 “青麦 3 号” 小麦品种,在青海东部推广后,亩产提高了 30%。
但随着青海发展需求的变化,“单一农牧专业” 已无法满足全省对医疗、教育、工科人才的需求 ——1990 年代,青海基层医院缺医生,乡村学校缺教师,工业企业缺技术员,可省内却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能批量培养这些人才。2001 年,青海省政府果断决定:将青海大学农牧学院与青海医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昆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合并,组建 “新青海大学”。这一合并,直接让青大 “脱胎换骨”:学科从原来的 12 个增加到 45 个,覆盖农、医、教、工、管等多个领域,第一次成为青海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师资力量也大幅提升,仅医学院就带来了 20 多位资深临床医生,工科专业新增了 “机械设计”“计算机应用” 等急需专业,一下子填补了青海多个领域的人才培养空白。
合并后的第一年,青大的学生就突破 5000 人,累计培养的人才突破 2 万,其中 80% 留在青海 —— 青海各地的乡镇医院里,30% 的医生是青大医学院毕业生;乡村学校中,25% 的教师出自原师范学院;国营农牧场的技术骨干里,40% 是农牧学院校友。有位 2003 届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说:“我毕业去了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乡镇医院,这里海拔 4200 米,医疗资源少,我既要看常见病,还要给牧民做基础体检 —— 用在学校学的‘高原常见病防治’知识,每年能接诊 2000 多个病人,虽然辛苦,但知道自己能帮到乡亲们,就觉得值!”
三、2001-2024:生态学 A - 领跑,学科超 70 个守护三江源
2001 年多校合并后,青大的发展速度就像 “高原上的牧草,雨后疯长”。2004 年,学校成为 “省部共建” 高校,清华大学开始对口支援青大,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研资源 —— 清华派来了教授团队,帮青大建实验室、带研究生;两校联合开展 “三江源生态保护” 课题,让青大的生态研究一下子 “站到了全国前沿”;2008 年,青大入选 “211 工程” 高校,成了青海唯一一所 “211” 高校,科研实力迎来 “爆发期”:2010 年,建了 “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青海首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专门研究三江源生态退化治理、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2017 年,青大入选国家首批 “双一流” 建设高校,生态学学科首次参评就获评 A-,成了青海首个也是唯一一个 A 类学科,震惊了全国高教界。
截至 2024 年,青大的学科总数已经突破 70 个,形成了 “以生态学为核心,农、医、工、理、管协同发展” 的格局,其中 “生态学”“临床医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4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排名前 1%;科研经费从 2001 年的 1000 万元涨到 2023 年的 12 亿元,翻了 120 倍;更重要的是,青大的科研成果,全是 “守护三江源、服务青海” 的硬通货:
—— 在生态保护领域,研发的 “三江源退化草地修复技术”,在黄河源区推广后,让 100 万亩退化草地重新长出牧草,牧草覆盖率提高 40%;培育的 “青海云杉抗寒品种”,在祁连山种植后,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成了 “祁连山的绿色屏障”;甚至参与编制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为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在农牧领域,研发的 “青海牦牛改良技术”,让牦牛产奶量提高 25%,牧民每户每年增收 1.2 万元;“青稞深加工技术”,让青稞变成了青稞米、青稞饼干、青稞酒,附加值提高 5 倍,带动了青海东部的青稞种植产业。
—— 在医疗领域,研究的 “高原肺水肿防治方案”,成了全国高原地区的诊疗规范;编制的《青海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指南》,培训了 5000 + 基层医生,让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规范的医疗服务。
有位 2018 届的生态学专业博士回忆:“我跟着导师在三江源的无人区做了 3 年‘生物多样性监测’,每天背着几十斤的设备,在海拔 4500 米的草原上走十几公里,记录藏羚羊、藏原羚的活动轨迹 —— 我们的研究数据,最后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分区保护’的重要依据,现在每次看到新闻里说藏羚羊数量在增加,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没白费!”
四、如今:学科超 70 个,8 万人才 “扎根青海守高原”
截至 2024 年,青大已经培养了 8 万 + 高原人才,其中 90% 留在青海,覆盖青海 8 个市州,就像 “高原上的芨芨草,牢牢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青海省政府的公务员中,青大校友占比 28%;青海的国营农牧场、生态保护机构中,40% 的技术骨干是青大毕业生;甚至青海的大型企业,比如青海盐湖工业、青海能源集团,中层干部里青大校友占比 35%,他们用学到的知识,帮青海发展产业、守护生态。
咱先说说这 “生态学 A-” 有多 “硬核”:青大的生态学学科,是全国唯一以 “高原生态” 为核心特色的 A 类学科,拥有 “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牵头承担了国家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中的 12 个课题;培养的生态学专业毕业生,成了 “三江源保护的主力军”——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中,60% 是青大校友;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的科研团队里,50% 出自青大生态学专业;甚至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也有不少青大毕业生,继续深耕高原生态研究。
其他学科也 “各有绝活”:临床医学学科在 “高原病诊疗” 领域全国领先,青大附属医院是青海唯一的三甲综合医院,每年接诊患者超 300 万人次;农业科学学科研发的 “高原作物品种”,在青海的种植面积占比超 7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发的 “高原生态监测大数据平台”,能实时监控三江源的草地退化、水质变化,为生态保护提供 “智慧支持”。
就业这块更是 “青海香饽饽”:2023 届青大毕业生中,“生态学”“临床医学”“畜牧兽医”“农业工程” 等专业的就业率超 96%,平均起薪 8200 元,在青海高校中排名第一;45% 的学生去了青海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比如省生态环境厅、省农牧厅、基层医院;30% 的学生去了生态保护机构、农牧企业,比如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农牧集团;还有 15% 的学生选择读研深造,大多留在青海,继续为家乡发展做研究。有位 2022 届的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说:“我毕业去了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牧区的牛羊疫病防控,每年要走遍辖区内的 12 个牧场,虽然要面对高原缺氧、路途遥远,但看到牧民的牛羊健康成长,就想起青大老师说的‘青海需要你,你就留下’,这就是青大教我的‘高原情怀’!”
五、六十多年兴青密码:守得住 “高原根”,跟得上 “时代潮”
青大能在六十多年里从单一农牧学院长成 “双一流” 强校,靠的是两个 “密码”。第一个是 “守得住高原根”—— 不管学科怎么扩,学校始终没丢 “服务青海、守护高原” 的初心:所有学生都要修 “青海历史与文化”“高原生态保护” 课程,每年必须参加 “三江源科考实践” 或 “农牧技术下乡” 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青海的需求;学校还与青海各地签订 “人才培养协议”,定向培养基层急需人才,比如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定向培养生态监测员,为牧区定向培养兽医,确保培养的人才 “留得住、用得上”。就像青大的校训说的 “志比昆仑,学竞江河”,这里的 “志”,就是要让每个学生立志为青海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个是 “跟得上时代潮”—— 从早期的农牧、兽医,到后来的医疗、工科,再到现在的生态、大数据,青大始终跟着青海的需求 “调整方向”。青海需要 “生态保护”,就重点建设生态学学科,牵头成立 “三江源生态研究院”;青海需要 “医疗升级”,就加强临床医学,建高原病研究中心;青海需要 “数字化发展”,就新增 “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专业,研发智慧生态监测技术。2023 年,青大还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单位,成立了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全国资源,共同攻克高原生态保护的难题。
结尾:六十多年高原路,还在 “守护三江源”
从 1958 年的农牧学院,到 2001 年的多校合并,再到如今手握生态学 A - 学科、学科超 70 个的 “双一流” 强校,青大的六十多年,是青海高等教育从 “单一” 到 “综合”、从 “落后” 到 “领先” 的六十多年 —— 见证了青海从 “农牧落后” 到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 “人才匮乏” 到 “本土人才支撑发展”,甚至连你在青海看到的健康牛羊、丰收的农田、清澈的三江源河水,都可能藏着青大的 “技术印记”。
现在的青大,还在为 “更美的青海” 使劲:新建的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学院”,正在研发 “三江源生态修复智能技术”,让生态保护更高效;跟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合作建 “生态保护人才培养基地”,每年输送 200 + 专业人才;甚至在 “碳达峰、碳中和” 领域,研究 “高原草地固碳技术”,为青海的绿色发展提供 “青大方案”—— 这所带着 “高原基因” 的学校,还在为青海的 “生态安全、高质量发展” 拼尽全力。
下次去西宁,不妨去青大昆仑路校区走走:“青海大学校史馆” 里,能看到从 1958 年的土坯房模型、旧兽医器材,到现在的科研成果、校友事迹,像一部 “青海教育奋斗史”;“三江源生态展厅” 里,陈列着三江源的动植物标本、生态监测数据,满是 “守护的责任”;再去校园里的 “高原试验田”,学生们正在培育新的青稞品种,绿油油的麦苗在高原阳光下生长,满是 “希望的味道”。你就会明白:青大的六十多年,不只是一所学校的历史,更是青海人的 “成长记”,是三江源的 “守护记”。而这份 “扎根高原、服务青海” 的初心,还会陪着青大,继续走下一个六十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