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姜君
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新闻工作者,我的老东家《今日常山》采编中心(现为常山传媒集团)出于对采编队伍业务能力提升的需要,2005年,曾派我进原衢州日报社学习。
那是5月底的一天,衢城的香樟树正茂盛,我走进位于南区的报社大院,开启为期一个月的见习生活。时任采访中心主任的毛水华领着我走进一间采编人员集中办公的大开间,此时大部分记者在外面采访,他向几位留在办公室写稿子的记者介绍了我之后,又介绍了记者的座位,然后左手一挥,风趣地说道:“你想跟谁就跟谁(见习)!”
那天,距我进《今日常山》工作整一年零二个月,对衢报编辑、记者的印象仅停留在报纸上的名字。见习期的头一个星期,每当把记者、编辑与本人对上号的时候,我内心都会发起阵阵惊呼:“原来这位就是某某老师啊!”那种惊喜程度不亚于追星,那种对“大记者”“老报人”的尊敬、欣赏和崇拜只有身处行业内或者是对读报、写作有浓厚兴趣的人能懂。
在一个月见习期里,我像位新成员积极融于报社这个大家庭,而那句“你想跟谁就跟谁”的安排给了我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也见识领略了不同记者的采访、写作风格和人格魅力。
胡巩民、汪江渔、周华诚几位老乡出于关照,经常带着我“跑新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着胡巩民去常山县同弓乡千亩蔬菜基地采访。他在采访本上密密麻麻记了好几页。“磨刀不误砍柴工。”胡巩民说。临了,他又问采访对象留了电话号码,谦虚地说:“如需要补充再联系。”由于采访素材充实、数据详实,采访之时、返程途中,报道框架和内容基本成型,回到办公室坐定,一篇《“山绿”包心菜干出口日本》的报道很快就成稿了,这让我受益匪浅。想起自己的采访,常常困顿于问什么、拘泥于怎么问,采访总是七零八落、草草收场,等到落笔的时候才发现脑子空洞、腹中空空,这个没采到、那个没访到。
看到了差距,见习期间我也不敢放松。先后随着多位老师外出采访。记者写稿子、拍图片的时候,我也写、也拍,我经常“见缝插针”,占用编辑老师的电脑码字,然后从拟写标题、构思框架、采写细节、拍摄角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查找差距和不足。比如汪江渔听闻柯城区七里乡干部将参加衢州市景区导游上岗证考试,遂带着我赶赴七里乡采访,从乡镇干部如何从管理型、事务型向经济型、知识技能型转变的角度,写了一篇《乡干部成群赶考导游证》的报道,标题和正文很是鲜活生动。这种拿作品作比较找差距的习惯一直影响着自己。
此刻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仍记着一位老记者考虑到我一人在衢州,便留我在他们家吃饭的温馨画面;仍记得那句“你写的文学稿很有意思,多投稿”的鼓励;还记得每周一的谈版会,是“家人们”聚得最齐的一次,凳子从主任办公室摆到了走廊上,谈线索、谈版面,谈事件、谈人物,气氛热烈,还记得有两位记者老师开会迟到,大家一起“敲竹杠”,一群人晚上去一家小店小聚的热闹场景……
短暂而充实的见习经历,让我不仅接触到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平台、也为今后的宣传工作带来更积极影响, 更让我看到一群热爱、坚守、耕耘在新闻行业的报人。他们的名字带着墨香,那是用青春和热血熬就的独特气息,是浸透在骨子里的责任和担当,从他们的笔尖弥漫到我们的心间。
(作者系《衢州日报》忠实读者,曾供职于《今日常山》采编中心,现供职于衢州市慧城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