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这几年,两头走向明显,一边滤镜厚到看不见脸,台词离不开提词器,还说这叫行业常态,一边老戏骨埋头干活几十年,不抢戏不抢奖,作品说话,谁更稳,谁更久?
于和伟,站在后一边,安安静静干了29年,被央视在不到一天里两次点名,不少人眼前一亮,这不是普通夸人吧,像是在释放风向,接下来内娱怎么走?
![]()
从抚顺走出来的孩子,3岁没了父亲,母亲一个人拉扯六个娃,家里紧巴巴,他攒午饭钱买一本话本,几天啃干粮也不喊苦,翻故事,抠人物,心里种下一个念头,想用角色讲故事,这股劲从小就拎牢了。
1999年他从上戏毕业,28岁,第一部戏演曹操里的荀彧,以为踏进门就能一路顺走,结果呢,连着十二年跑龙套,镜头少,台词少,名字一闪而过,2001年的大宅门2,白占安,撑足不到半小时,2003年的历史的天空,万古碑,讲两三句就没了,2005年的搭错车,更是边角小人物,晚上收工站路灯下发呆,来北京就这样演路人吗,要不要回去?
没戏拍就看戏,拆镜头,算节奏,琢磨眼神,琢磨语气,琢磨动作,有戏就查资料,做人物小传,几句台词也当正经角色来干,这活儿枯,心要稳,手要细,时间要长。
39岁,拐点来了一点,悬崖,老炮儿,观众开始记住他的脸,奖项开始提名,金鸡飞天常见他的名字,领奖台呢,他一次次坐台下鼓掌,习惯坐观众席也不哭不闹,到了2021年,50岁,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白玉兰视帝落在他手里,站上台,握杯子手微微发抖,心里一句话憋了很多年,今天终于不是陪跑,这感觉谁不懂?
央视两次点他,信号其实很直白,第一条,正向题材加硬演技,才是硬通货,看看暑期档寒假档,古偶一锅端,工业糖精甜一口就忘,脸来来回回那几位,换个名字又谈一次恋爱,你还记得谁的角色吗,有价值吗?
![]()
他的戏路,英烈,家国,现实里的硬骨头,靠细功夫把角色立起来,有一场戏,他演的烈士临行前,说话不飙泪,眼神望远,语气平稳,力量往里收,文人的骨头,武人的决绝,混在一个人身上,观众当场发紧,央视拿出来当范例,这是啥,靠演技打动人,不靠噱头吵热度。
第二条,演员的社会价值,开始压过流量热度,以前看咖位,看热搜,看粉丝数,看机场人墙,有人信黑红也是红,抢C位,蹭争议,作品呢,拿得出手的不多,通稿里一口一个实力派,真到影帝影后,底子空不空?
于和伟走另一条,少上综艺,不炒人设,力气全砸角色,有人问他大器晚成怎么想,他不谈苦不晒光环,只把话掰开,公众人物能给观众什么,能给社会带来什么,角色能不能传递正面价值,这才重要,听着简单,做起来难不难?
为了演好英烈,他连着几个月泡史料,学方言,去走访,贴近普通劳动者,他跟工人干一天活,看手看脚,看说话的节奏,这叫体验,不是摆拍,演员不仅是明星,更是影响他人的那个人,央视盯住他,不就是看重这点?
第三条,作品质感优先,虚数据退场,动不动就喊投资几个亿,服化道敷衍,剧情松散,开播就晒预约量播放量,数字好看,味道不行,甚至播放刚过万就发通稿庆祝热度飙升,这是营造热闹,还是真热闹?
![]()
人民的名义,狂飙,当年没怎么预热,播出靠口碑一路冲,他参与的剧也一样,不靠流量撑场,细节死磕,服化道对历史,台词反复打磨,表演求真实自然,有没有爆款标签不重要,耐看的戏,能活得久,能赢到最后,这才是行业该走的路。
片场之外,他的较真出了名,冬天戏,他主动少穿保暖层,在零下户外跑戏,嘴唇发紫也不找替身,情绪爆发的那场,他一遍一遍拍,十二遍,每遍都把力气用尽,结束坐地上喘气,他手机里塞满角色笔记,手写拍照,语音碎片,演完也回看,总结复盘,聊天不说流量不说热度,他问的永远是,这个角色想啥,这句台词怎么说才贴合。
后来央视认可他,他还是低调,不趁热接一堆代言,不频繁上综艺,继续扎在剧组,琢磨下一个角色,这两个字演员,对他不是光环,是职责,用扎实演技讲好每个故事,用积极角色传递每份价值,这叫本分。
夕阳下的片场,他坐小马扎翻剧本,眉头轻皱,手指在台词旁划线,灯光从侧面打过来,专注的轮廓被照亮,他像一束微光,不耀眼,够稳,照着创作初心那条路,内娱会不会真的变,观众愿不愿意跟着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