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人注意到,医保卡能买到的东西变多了,不是药品或医疗器械,而是牙刷、面膜和防晒袖这类日常用品,今年年初医保局发布通知明却说,医保的钱只能用于看病和买药,可到现在这个现象没停止,反而更常见了,一些连锁药店比如海王星辰和大参林,都在继续销售这些“换了个包装”的商品。
![]()
他们通过给普通商品贴上医疗器械的标签来达到目的,比如把牙刷改成牙科洁治器,把面膜叫做医用敷贴,把防晒袖变成医用隔离垫,换了名字以后,这些商品就能刷医保卡了,有顾客去郑州张仲景药店买面膜,店员直接告诉顾客这种面膜和普通面膜一样,只是包装上写着医疗用途,甘肃佛慈大药房卖的兰肌慕面膜,包装上标着创面护理,实际上就是用来护肤的。
![]()
这些产品不是简单贴个标签就能卖,背后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河南超亚新材料公司原本生产防晒产品,为了进入药店销售,专门申请了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公司负责人承认这类产品不需要做临床试验,备案门槛很低,很容易通过,之后他们把货物发到全国两万多家药店,靠这个方式赚钱,药店也愿意销售这些产品,因为利润比普通药品高出很多,甘肃佛慈大药房的一个品牌,百分之六十的销售额通过医保支付,一年仅这一项就能刷掉六百万元。
![]()
更让人惊讶的是,有些产品连基本编码都不符合规定,成都泉源堂药店在销售美瞳时用医保卡结算,系统里显示的编码竟然是“000”,这根本不在正规目录里面,四川省医保局后来也确认这笔费用本来不该支付,但药店仍然继续卖,顾客也照样刷医保,没人能够阻止,厂家还给药店准备了统一的话术和宣传材料,教店员怎么向顾客解释,说这是医用护肤品,实际上只是日常用的护肤用品。
![]()
问题在于制度存在漏洞,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手续过于简单,不需要做临床试验,只要提交表格就能获得编号,医保系统只认产品编码,却不管实际用途,这就导致表面上符合规定,实际上违规操作,药店自行申报产品时,监管措施跟不上,无法核查真实使用情况,各地标准也不统一,像上海、北京管理严格,根本不允许这类产品进入医保,而甘肃、河南等地审核宽松,一旦把关不严,产品就顺利进入了医保。
同一个品牌的商品,在不同地方处理方式不一样,就拿“医妍集”面膜来说,在甘肃可以用医保卡买,到了北京却不行,这就形成了一种“一地一品”的刷卡模式,企业专门找审核比较宽松的地方推出产品,药店也愿意配合,毕竟顾客想刷医保卡,卡里有钱,谁都想多花一点,有人觉得这样挺方便,顺便买点日用品还能省些钱,不过仔细想想,医保账户里的钱是用来治病救急的,拿去买牙刷和面膜这件事,确实值得考虑。
![]()
我见过几位老人,医保卡里的钱不多,却被店员天天推荐买医用面膜和牙科刷,说对身体有好处,其实这些东西跟超市里卖的没有两样,只是价格贵了好几倍,老人们不明白,还以为是医院推荐的好东西,药店赚的是差价,厂家靠的是销量,最后掏钱的还是医保基金,这笔账早晚要算清楚。
目前还没有哪个部门真正出面管理这件事,医保局之前发出过警告,但没看到有实际的行动跟进,药店继续卖这些商品,顾客也照常刷医保卡购买,整个流程在系统里照样运行,大家图个方便,没人去细查这背后存在的漏洞,长此以往,医保账户里的资金可能会越来越紧张,等到真需要看病的时候,才会发现里面的钱已经因为买牙刷、面膜这类东西花得差不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