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那片被阳光炙烤的土地,有着数不尽的悲歌。
可在布隆迪这个地方,它原本有着大自然最好的馈赠:气候宜人,雨水充沛,火山灰堆积出的黑土地,肥得好像能掐出油来。
就在这片富饶之地,饥饿却像个甩不掉的鬼魂,长年累月缠着布隆迪的老百姓。
![]()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老天爷不帮忙,而是人祸。
直到一群从远方来的聪明人,揣着金黄的稻种,硬生生把这片土地的命给改写了。
![]()
布隆迪这地界儿,苦日子不是一天两天了。
早年间,被德国和比利时这些老殖民者给占着,这地儿的农业发展方向打一开始就被掰歪了。
那些老外,铆足了劲儿让布隆迪人种咖啡、种棉花,这些玩意儿能给他们自己家挣大钱,至于当地人有没有饭吃,他们才懒得管。
![]()
好不容易,布隆迪挣脱了殖民的链子,盼着过好日子,结果又一头栽进了没完没了的内战泥潭。
战火把地烧了,水利设施也给毁了,本来就脆弱的农业一下子更是雪上加霜。
想想看,2009年那会儿,这块“老天爷赏饭”的地盘,水稻一亩地才收220公斤,连非洲平均水平都达不到。
![]()
全国1200万人,七成的人天天为吃饭发愁,每五个小孩里,就有一个活不过五岁。
粮食缺口大得吓人,占了总需求的三成,这就是活生生的饥饿写照。
更让人来气的是,那些西方国家打着“人道主义援助”的幌子,年年往布隆迪倒腾粮食。
![]()
表面上看,是做好事,实际上,这玩意儿就是慢性毒药。
那些便宜的进口粮食,把当地本来就没啥竞争力的农业市场给冲得稀里哗啦。
布隆迪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地,挣的钱可能连袋盐都买不起。
![]()
时间一长,谁还愿意种地?
这本地的农业就彻底歇菜了,老百姓对外面援助的依赖也越来越深。
等到西方这些援助的口子一收紧,布隆迪立马就得饿殍遍野。
![]()
这哪儿是帮忙啊,分明是使了个巧劲儿,把一个民族往绝路上推。
到了2009年,来了一群中国的农业专家,他们一脚踏上这片被饥饿折磨的土地。
![]()
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心里咯噔一下:水田里杂草比水稻还高,农民用最老式的锄头刨地,稻穗小得跟芝麻粒似的,产量低得可怜。
但专家们没抱怨,一头扎进了田里,足足花了半年时间,才把这病根给摸清楚了:原来是种子退化了,技术太落后,化肥也缺,这些才是布隆迪农业发展不起来的关键。
中国专家们对症下药,从国内挑了16种抗倒伏、产量高的杂交水稻种子,其中就有“川香优506”,这可是久经考验的好品种。
他们在布班扎省找了块地,建起了试验田,这就是希望的开始。
可布隆迪这地方,太阳晒得厉害,水稻生长周期也比国内短,这给专家们出了个新难题。
他们原来那一套种植管理经验,在这儿就不好使了。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专家们那股子认真劲儿,让人看了打心底里佩服。
他们干脆就在田边搭帐篷,白天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一趟一趟地记录数据;晚上呢,就着昏黄的煤油灯,一遍又一遍地琢磨方案。
从啥时候开始晒田,到怎么防治病虫害,每一步都得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重新调整。
有个老专家,为了看清楚稻穗灌浆的情况,硬是趴在田里看了三天,背上都被烈日晒脱了一层皮。
这份对土地、对老百姓的深情,最终真的换来了奇迹。
第一个试验季,收割的那天,当地的官员和无数农民都赶来看热闹。
![]()
当金灿灿的稻穗把秸秆压得弯下了腰,当镰刀一丈量,每公顷产量竟然高达13.86吨,算下来一亩地能产924公斤——这可是当地老品种产量的六倍啊!
布隆迪的农业部长激动得抱着中国专家,眼泪哗哗地流。
那一刻,不仅仅是粮食产量的大突破,更是布隆迪老百姓能够自己养活自己的希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
产量问题解决了,新的麻烦又来了:那些穷苦的农民,买不起贵的种子和化肥啊。
中国专家们又想了个辙,和布隆迪政府商量着搞了个“滚动基金”:先借种子化肥给农民,等到丰收了,农民卖了粮食再还钱,这钱再接着用到下一轮。
![]()
这个办法,彻底改变了布琼布拉农村省林格四村的命运。
林格四村的134户人家,以前都是靠救济粮过日子。
2018年,他们加入了杂交水稻种植计划,到了年底一算账,每家平均多收了2000多公斤稻谷。
![]()
村民们不但把借款还清了,甚至还盖起了心心念念的两层小楼。
有个村妇感慨地说:“以前孩子饿得直哭,我只能抱着他们跟着一起哭;现在家里粮仓满了,孩子上学都能带上白米饭了。”
中国专家们明白一个理儿,光给鱼吃,不如教怎么打鱼。
![]()
他们在布隆迪,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光种出高产稻米,而是把那些先进的农业技术,一点不藏私地教给当地人。
伊克基,一个27岁的年轻人,以前靠骑着自行车拉香蕉挣点生活费。
他因为勤奋聪明,被中国专家看中,参加了三年的培训。
![]()
从怎么育秧、插秧,到怎么防治病虫害,伊克基的笔记本写满了厚厚的五本。
现在,他已经是锡比托克省的农业主管了,带着团队管理着2000多亩稻田,亩产稳定在700公斤以上。
像伊克基这样的“本地专家”,中国专家一共培养了48个,他们当中有以前放牛的娃,有穷学生,现在都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心骨。
![]()
基特加省的艾力斯特,则把“稻鱼共生”的技术带到了布隆迪。
稻田里养鱼,鱼的粪便还能给田里施肥,这不光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带动了周边20多个村子跟着学。
这些年轻的“本地专家”,不光自己富起来了,还主动担起了振兴乡村的责任。
![]()
他们在村子里办夜校,用布隆迪话讲解技术要点;画生动的漫画,教农民怎么认稻瘟病;甚至把技术编成好记的顺口溜,让知识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传播开来。
到了2023年,已经有2000多名布隆迪农民接受了系统的培训,掌握了像“浅水插秧、深水孕穗”这样的关键技术。
![]()
中国专家们付出的这些努力,到了2022年,布隆迪农业部的数据给出了最铁的证据:全国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700公斤,比2009年那会儿足足涨了218%;粮食自给率从52%直接跳到了78%,每年少进口四成的粮食,给国家省下了宝贵的外汇。
丰收带来的不光是粮食,更是整个产业链都活起来了。
新建的12家稻米加工厂,能把稻谷脱壳、包装,一条龙搞定。
![]()
以前只能当饭吃的稻米,现在经过深加工,甚至能卖到欧洲去。
15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其中有六成是女性。
以前靠捡垃圾为生的安娜,现在一个月能挣300美元,不但给家里添了缝纫机,还把女儿送去上学了。
![]()
面对布隆迪的巨大变化,有些西方媒体却跳出来说中国搞“新殖民主义”,把水稻援助说成是“政治工具”。
这种说法,在事实面前显得特别站不住脚。
西方国家在布隆迪推广的转基因玉米,因为不适应当地气候,产量反而比本地品种还低三成;他们援助的农业机械,一旦坏了,零件还得从欧洲进口,修起来麻烦,结果很多都成了摆设。
更让人诟病的是,西方的援助总是带着一堆苛刻的条件:给你粮食援助,你就得削减农业补贴;捐赠农机,你就得开放市场。
布隆迪前总统就曾经直言不讳地说:“他们不是帮我们种地,是逼我们按他们的规矩种地,种不出来就骂我们笨。”
中国可不一样,它的援助不带任何政治条件,专家们手把手地教技术。
布隆迪总统恩达伊施米耶在2023年访问中国的时候,激动地说:“中国没有给我们一船船的粮食,却给了我们种出粮食的本事。
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现在的布隆迪,稻田里的景象那是焕然一新:过去稀稀拉拉的秧苗,如今都变成了齐腰高的“青纱帐”;农民手里的老锄头,被轻便的插秧机取代了;孩子们午饭从掺着沙子的玉米饼,变成了香喷喷的白米饭。
中国援布农业示范中心,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南南合作最佳案例”,中心门口那块石碑上刻着布隆迪的谚语“一粒稻种,千粒希望”,和中国的“授人以渔”理念互相印证着。
布隆迪的那些稻穗,它们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人。
它们清清楚楚地告诉全世界:谁才是真心实意地帮助非洲老百姓摆脱贫困,谁又只是想把非洲人牢牢绑在援助链条上的假好人。
中国驻布隆迪大使馆. (2023). 中国农业技术助力布隆迪粮食安全纪实.
联合国粮农组织. (2022). 南南合作与三角合作案例分析:布隆迪杂交水稻项目.
新华社. (2023). 非洲观察:布隆迪总统盛赞中国助其实现粮食自给.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 布隆迪十年稻米巨变:中国援非模式的生动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