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日,莒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中标公示。该项目主要开展莒南县中心城区内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编制工作,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项目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 单元控规:
根据《山东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要求,编制单元层级控制性详细规划,满足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技术标准,出具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及以上级别的公益性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规划条件的要求。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目标定位、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规模与强度、公共服务、居住用地、综合交通、蓝绿系统、公用设施、竖向与地下空间、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设计、城市更新、规划传导等。
目标定位。根据区位条件、建设现状、资源禀赋等特征,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明确编制范围规划功能定位和各单元主导属性,提出发展目标。
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明确规划空间结构。落实城镇开发边界,在深入研究分析各类用地现状的基础上,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统筹供需,优化配置,对各类用途的用地和空间进行统一安排,合理确定各单元建设用地结构。
规模与强度。落实上位规划传导内容,立足人口现状、变化情况、人口构成和需求,依据单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单元常住人口、服务人口、用地总面积、建设用地总面积、总建筑面积(地上)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划定开发强度控制分区。
公共服务。完善社区生活圈的构建,合理配置各级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及社区服务设施。确定单元内各类独立占地设施的级别、类型、数量、界限、规模和控制要求,划定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控制线。明确单元内15分钟社区生活圈级别的非独立占地设施的级别、类型、位置、数量和建设规模。
居住用地。合理安排居住功能,明确居住用地的布局与容量。
综合交通。与相关专项规划充分衔接,合理布局道路体系、公共交通及各类交
通设施。对区域交通、道路体系、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及静态交通进行规划布局、提出管控要求。
蓝绿空间。落实上位规划和专项规划对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的布局及管控要求,确定单元内公园绿地总量及各类绿地与开敞空间的数量、界限、规模和控制要求。
其他非建设用地。严格落实上位规划中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以及耕地、林地、湿地规模等,优化各类用地空间布局,明确管控规则。
公用设施。落实上位规划和专项规划中对公用设施的布局和要求,预测市政需求量,确定供水、排水、供电、供燃气、供热、通信、邮政、广播电视、环卫、水工等公用设施的数量、界限、规模和建设标准。落实高压走廊、油气管线等重要市政廊道的布局,明确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消防站、应急避难场所、“平急两用 ”公共基础设施等重要公共安全设施的数量、界限、规模和建设标准,明确应急通道的布局和管控要求。
竖向与地下空间。尊重地形地貌,制定竖向整体控制原则和要求,确定次干路及以上级别道路控制点标高和坡度坡向。落实细化上位规划和专项规划确定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分区,划定地下空间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重点建设区和一般建设区,确定地下空间的目标规模、布局原则及地下公共服务、交通、公用设施的位置。
城市设计。落实上位规划中确立的空间格局、空间特色和城市设计分区,明确风貌定位,划定城市风貌分区,设置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营造清晰有序的空间秩序,打造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
城市更新。明确保留现状用地、保留规划用地、整治提升用地、改造重建用地,确定更新对象,制定更新对象的更新方式指引。
规划传导。以5-10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基础划定街区,明确单元内各街区主导属性、人口规模、建设用地总面积、 公园绿地总面积、居住用地总面积和住宅建筑总面积(地上)、 各类独立占地的设施配套要求、城市设计引导。确定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及以上级别的公益性用地、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地块编号、地块边界、建筑退线、机动车出入口方位、禁止出入口及地块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配套公共设施、停车泊位等控制指标和要求。
(二)重点区城市设计:
落实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发展理念,以高效发挥综合职能为主要设计目标。明确其职能定位,鼓励功能混合与空间高效紧凑利用,提升空间活力,塑造城市轴线空间。构建与城市整体框架相衔接的、富有特色的公共空间系统,增补、优化生态空间,精心设计标志性建筑群和城市天际线,增强空间标志性与艺术性。
促进街道空间与沿街用地功能互动,关注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建设。基于对县域发展的判断,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导。重点谋划城市空间形态格局,引导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要素,初步布局城市公共空间系统;重点关注城市发展定位、整体风貌引导、特色空间管控、整体发展框架等内容。
1、深化总体意象与风貌定位。基于重点地区资源禀赋,梳理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历史人文、建设现状、公众行为意愿等内容,衔接县域整体风貌特色定位,确定重点地区整体风貌特色和发展愿景。
2、优化空间形态格局。在对重点地区、空间轴带和功能布局梳理的基础上,确定空间结构框架。明确重要视线廊道,对建筑高度、街区尺度、城市天际线等进行有序组织,提出优化空间形态格局的结构性导控要求。
3、构建生态网络。通过蓝绿空间的优化布局,调蓄径流、缓解内涝。借助街道空间、建筑群落空间、蓝绿空间,构建城市通风廊道。
4、划定景观风貌分区。结合山水格局、城市功能和交通组织等,制定城市景观风貌系统。按照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划定景观风貌分区,提出各分区景观风貌指引。
5、组织公共空间系统。基于城市功能布局和公众行为意愿,组织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空间系统,提出控制要求,明确开放空间与设施品质提升的措施,满足市民的活动需求。
6、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传承文脉、激发活力、有机更新为主要设计目标。严格落实保护规划的要求,深入挖掘历史内涵,加强整体格局的保护及历史资源的活化、展示与体验,提升地区活力。
7、滨水空间利用。以塑造特色滨水空间、提升空间活力为主要设计目标。结合防洪安全、河道治理、水系蓝线、水系岸线等系统性要求,减少对原生地形地貌的破坏,分段、分类型开展滨水空间一体化设计,形成水体、岸线、绿地、道路及滨水地块良好衔接、融合的开放空间系统。注重城市空间与滨水景观的融合、渗透,重点提出滨水公共空间和建筑高度、风格、色彩等的设计引导要求,关注夜景照明,塑造优美的滨水天际线、观水廊道等。
8、提出实施措施。提出实施城市设计的时序安排、行动策略及措施建议。明确需要编制的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对重大建设项目提出在建筑设计、景观风貌塑造等方面的城市设计导控要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