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先来看图吧——
![]()
在前些天刚举办的第八届上海进博会现场,出现了一款名为“电子咖啡手环”的产品,且被冠以了“实用性产品”的名号。宣传语也相当耐人寻味:“在你上班没精神时,使用这个手环,它会释放电流,电击你的穴位神经,让你精神百倍。”
画面中,工作人员微笑着展示这款黑色手环,一旁的促销信息醒目地标注着“原价800多,现价400多”。一切看似寻常,好像只是一种新的消费选择。
但当我们剥开“科技提神”的糖衣,看到的却是一幅令人脊背发凉的图景。这哪里是什么“电子咖啡”?分明是一道为当代“牛马”精心打造的、可随身佩戴的赛博枷锁。
这款手环的核心逻辑,是用电脉冲刺激的物理疼痛来覆盖生理困倦。它的潜台词是:你的疲惫,你的困意,不是需要被满足的生理信号,而是需要被“克服”的障碍。当“累了困了”成为原罪,当休息的权利在“内卷”的洪流中被悄然剥夺,这种产品就应运而生。
它巧妙地将外部系统的压力,比如无休止的KPI、激烈的竞争、生存的焦虑等等,通通转化为一种个人“主动寻求”的解决方案。不是制度不让你休息,而是你“选择”用电击来保持清醒,以维持更高的“生产力”。
这像极了一个现代寓言:打工人在系统的鞭策下疲于奔命,当挥鞭者暂时缺席时,他们竟主动购买了一根电击棒,在自己即将慢下来的那一刻,给自己来上一下。
这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惩罚性文化的终极内化。它让“自我鞭策”从一个励志词汇,异化成了一种字面意义上的、充满痛感的主动动作。
宣传语中那句“让这个手环不断的鞭策你自己,让自己能够更快的进步做出劳动成果”,堪称当代最精巧的话术之一。它将“枷锁”完美伪装成“自由意志”和“自律精神”。那我们不禁要问了,真的是我们在“需要”它吗?
当“996”被默认为常态、当带薪休假成为奢望、当城市的灯火通明建立在无数透支的精力之上,这种因系统性过劳而产生的“提神”需求,本身就是被扭曲到极致的伪需求。我们仿佛被逼到墙角后,接着有人递过来一个工具说:“看,你可以选择不倒下,只要你忍受这点刺痛。”
这根本不是自由的选择,这是在结构性压力下的被迫适应。我们消费它,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无力改变导致我们疲惫的根源。这款手环,于是成了系统问题的“创可贴式”解决方案,它致力于消除人体的疲惫预警信号,而不是去修复导致预警的根源即“过度劳累”,从而让不合理的运转模式得以持续。
产品宣传中,“精准电脉冲刺激”等术语试图为其披上科学、高端的外衣。但这层科技滤镜不堪一击。其本质,与用冷水泼脸、用针刺大腿的原始提神方法并无不同,甚至更为粗暴——因为它将这种短暂的刺激系统化、常态化了。
真正的科技,应该用于解放人类,增进福祉,例如提高睡眠质量、优化工作效率以节省时间,而不是用于压制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延长不健康的劳作状态。将这种产品称为“黑科技”,是对科技精神最大的误解。它不是来服务人的,它是来驯化人的,让人更好地适应一台永不停止的机器。
进博会本是展示人类智慧与全球协作成果的殿堂,而这款手环的出现,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某种畸形的价值观,也就是对人的关怀,远逊于对“效率”的痴迷。
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一枚能在我们疲惫时电击我们的手环,而是能够安心下班、是保障充分睡眠的勇气,是“累了就可以休息”而无需愧疚的权利。真正的进步,是建立一个让人不需要依靠“电击”也能充满活力地工作与生活的社会。
所以,当有人将这副“赛博枷锁”包装成“进步的选择”递到我们面前时,我们最应该保持的清醒就是看穿其本质,并坚定地说“不”。我们的手腕,应该佩戴象征自由与个性的手表或饰品,而不是一枚随时准备“鞭策”自己的电极。
因为这关乎一个最基本的尊严,那就是我们人是有自由意志的,绝不该被异化为需要靠电击来驱动的工具!
(全文完)
关注小号防失联
为了保持正常接收推文
还望大家能够将“少爷写春秋”设为星标
并多多点亮右下角“在看”
拜托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