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杯预选赛当中,德国队以0-2输给了斯洛伐克队,要知道这是世预赛,不是普通的友谊赛,大家开始质疑纳格尔斯曼的执教方式。前荷兰球星罗本在德甲踢过球,拜仁拿到12~13赛季欧冠冠军的时候,罗本是球队的头号射手,他比较了解德国足球。罗本分析德国队的漏洞,从比赛的直观表现而言,纳帅体系的防守问题很大——后防线缺乏基本功。有些人会说,施洛特贝克因伤缺席,如果他能够出战,德国队在后防线上面的漏洞就会小很多。然而罗本表示,即便“小贝壳”能够复出,他也无法弥补后防线的问题。
![]()
德意志战车整条后防线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基本功,罗本暗示当今足坛很多球员有点天赋、身体素质也不错,但是他们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成为职业球员,没有强大的基本功。以往德国球员大部分大器晚成,在巴拉克克洛泽这一代之前,意志军团的国脚们基本功相当扎实。然而现在德国足坛的天才少年越来越多,换来的东西就是他们缺乏基本功。罗本分析德国队的深层次漏洞,那就是在中前场了——进攻线失去创造力。原本德国足球虽然给人有刻板印象,但是队中总归有几个创造力比较强的球员。
![]()
德意志战车在02年世界杯进入决赛,大家都在感慨巴拉克独挑大梁、卡恩抵挡半支球队、K神横空出世,很少有人提到当初创造力与脚下技术比较细腻的施奈德。如果没有这位“白色巴西人”,当初德国队也难以获得亚军。如今意志军团的进攻线失去创造力,那么穆西亚拉伤愈复出有没有用?在罗本看来,穆西亚拉的各方面十分出色,但是他的想象力一般。罗本也暗示了国家队应该重新征召布兰特,虽说“布娃娃”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他是目前德国球员当中,进攻线上唯一有点创造力的球员。
穆西亚拉的回归或许能提升进攻端的冲击力,但他的确更偏向于依靠速度和盘带撕开防线,而非用天马行空的传球打破僵局。正如罗本所言,德国队此刻最缺的正是布兰特那种灵光一现的穿透性传球——即便他状态起伏得像过山车,但那一脚肋部直塞或突然挑传,往往是破解铁桶阵的密钥。勒夫时代后期过度追求传控体系,反而磨平了德国球员与生俱来的战术锐度。如今纳格尔斯曼试图在高压逼抢与传统边中结合之间寻找平衡,可当基米希频繁内收充当“伪边后腰”时,两侧传中质量甚至不如2014年拉姆与赫韦德斯的黄金组合。更令人担忧的是,维尔茨这样的技术型新星在国家队始终找不到俱乐部时的自由度,仿佛被套上了严谨的战术镣铐。
![]()
关于后防线缺乏基本功的事情,罗本提到了施洛特贝克实际上并不是纳格尔斯曼手下的绝对主力球员,基米希才是整个防守体系的领军人物,看来罗本也看出了自家拜仁晚辈的问题所在。罗本的剖析直指德国足球青训体系的深层症结。在技术流席卷足坛的当下,德国队仍困囿于"半成品天才"的怪圈。基米希频繁回撤补位的狼狈身影,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整条防线在高压逼抢下传接球失准的窘境——这绝非某个球员缺阵能解释的困境。
![]()
值得注意的是,罗本特意点破的"25岁现象"颇具警示意味。当同龄的西班牙球员已在打磨战术理解力时,德国新星们仍在弥补停球转身这类基础课。这种差距在欧冠淘汰赛体现得尤为残酷:吕迪格面对皇马边锋群时屡次被晃倒,暴露的正是早期训练中缺乏一对一防守的精细化雕琢。更值得警惕的是体系性代际断层。2014年夺冠阵容中,胡梅尔斯等人俱是历经低级别联赛淬炼的"手工制品";而今的聚勒们直接从青年欧冠跳级国家队,就像未经窑变的瓷器,在世界杯这样的高压窑炉中必然龟裂。
![]()
笔者球后认为,纳格尔斯曼试图用三中卫阵型遮掩个人能力缺陷,但对阵哥伦比亚时连续两次被同一套边路配合打穿,证明战术补丁难掩技术硬伤。德国足协或许该从日本足球的"静冈模型"中获得启示——那里12岁少年每天仍要完成200次定点传接训练。当德意志的青春风暴刮过,留下的不该只是转会市场上的天价标签,更应是像罗本那代球员般,用扎实的基本功在草坪上刻下的胜利轨迹。毕竟,再炫目的战术创新,也需以停球五米不失误为起点。也就是说,目前德国队的后防线严重缺乏基本功,这与德国足坛的青训走偏多年有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