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重点,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到2030年基本建立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这一系统性工程覆盖了从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到师资队伍建设的全方位变革,旨在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其中,《意见》提出,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企业等单位,加强与中小学深度合作,建设数字化虚拟场馆和智能化学习课程,为学生提供虚拟仿真科学实验与工程实践等数字化学习场景。
![]()
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意见》将学生科学兴趣培养置于核心位置,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阶梯式培养路径。
《意见》提出,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体验和兴趣培养,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随着年龄增长,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将开始接触科学实验和项目任务,通过“做中学”建立跨学科联系。
初中阶段侧重实践探究和技术应用,围绕“解决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从现象认知逐步转向规律探究和方法习得。
高中阶段则侧重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动态,鼓励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实验探究和小型工程实践项目,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与核心方法。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意见》特别强调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涵养人文情怀,在人文浸润中培育理性思维,构建科技与人文有机统一的育人生态。
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场景
在数字化浪潮下,《意见》为科技教育插上了“智慧的翅膀”。虚拟仿真科学实验与工程实践等数字化学习场景,将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优质科技教育资源触手可及。
《意见》提出,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企业等单位,加强与中小学深度合作,建设数字化虚拟场馆和智能化学习课程,为学生提供虚拟仿真科学实验与工程实践等数字化学习场景。
在课程建设方面,《意见》还明确,课程资源紧密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人工智能及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与新兴领域,并提出加强前沿科技成果向课程教学资源转化,开发优质科技教育课程资源,研发和提供配套教学材料。
此外,还将建立科技教育全球知识库,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支持建设“人工智能+科技教育”跨学科课程群和多语种科技教育精品课程包。开发基于智慧教育的“科技教育云课堂”系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促进全球科技教育均衡发展。
开展科技教育硕士培养
优质的科技教育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意见》在师资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意见》提出,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科技教育硕士培养,定向培育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同时,《意见》加强科技教育教师培训,并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和暑期教师研修中向科技教育教师倾斜,实施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增强教师在跨学科教学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此外,为充实教学力量,《意见》还提出推行“学术+产业”双导师制,选派教师赴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挂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安排专家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科技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指导。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科技教育其根本目的不在于灌输科学知识或人工智能技术,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
熊丙奇认为,面对“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趋势,关键还在于回归“人的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学习AI技术,而是让他们拥有更健全的身心,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北京商报记者 吴其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