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近日,很多网友发帖分享在萧山戴村打卡亿年火山遗址。
“萧山戴村那边爬过很多山,第一次听说那边还有一个上亿年的火山遗址,山脚下有很多大石头。”
网友说的萧山戴村亿年火山遗址,在距离杭州市区约40公里的戴村西南方向的尖山下村,今年5月,尖山下村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
![]()
尖山村口,“萧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矗立在巨大的铁栏上,沿着水泥路走不远,“马灯尖山下,亿年火山峡”十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入口有文字介绍——
亿年火山遗址位于尖山下村仔牛山山脚,山上遍布“五彩石”(形容石头颜色,并不是专业叫法),方圆数十亩,怪石嶙峋、层层叠叠,蔚为壮观。相传女娲炼石补天用的就是五色石。
2008年6月起,浙江大学地质系教授竺国祥和浙江省地质调查院遗迹中心主任许红根等专家对仔牛山进行了多次实地勘察,确认其形成于1亿—1.2亿年前的中生代时期,属侏罗纪晚期或白垩(e,第四声)纪早期的火山喷发遗存,为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
![]()
从萧山义桥赶来的八个大姐,开着两辆车停在遗址入口处,她们围在一起摆起大方桌,吃着从家里带来的饭菜,“从网上看到这边有火山遗址,专门过来拍视频,顺带爬爬山,但山太高了,爬一半就下来了。”一位大姐说。
从山脚沿着石板台阶上山,走了百来个台阶后有一个分岔口,一条通往一处白色的大房子,另一条继续爬山,石板台阶变成了规则不一的石头,越往上走似乎越陡,陡坡两侧都是竹林,偶尔从竹林传来鸟鸣和潺潺水流声,周围非常寂静。
从入口处往上步行约200米,就看到山坡上的“火山遗址”,有很多奇形怪状、大小不等、颜色深浅交织的石头,以绛红色居多,仿佛一个巨石阵。这些岩石大的重几十上百吨,小的如鹅卵石,表面布满大小不一蜂窝状的小孔,斑驳陆离,十分奇特。
![]()
爬山路上,碰到一位专业登山的大哥,问起“亿年火山遗址”,大哥大手一挥,“整座山都是,石头全是上亿年前火山留下来的石头,山上的石头不显眼,山下白色大房子旁矗立的巨大的石头也是,很多人都在那边拍照打卡。”
最近两年,萧山的亿年火山遗址在网上持续走红,对于这条爬山路线,即便是常年登山的驴友也善意提醒——适合进阶徒步,全程没有补给点。
山脚下的提示牌也能看出爬山并不轻松,紧挨着山脚下的火山“巨石堆”的登山路线上,沿火山遗址—绝望坡—好汉坡—群鹰坡的路线,绝对是进阶级别登山爱好者的选择,总路程在8公里左右,整体强度不低,台阶多,坡度陡,石头规则不一,周围群山环绕,竹林幽静。
![]()
![]()
2021年,浙江省地质院黄国成博士曾带队来到戴村“亿年火山遗址”考察。今天上午,他告诉橙柿互动,现在基本认定戴村“亿年火山遗址”为白垩纪早期的火山遗存。山脚往上200米有一堆“巨石”,从地质专业上称为“集块岩”或者是“角砾岩”。
“看上去是一块块大石头,实际里面还有很多小块的组成部分,火山喷发时,物质往外喷,大块的东西距离火山口近,像火山灰这类细的东西就可以飘很远,火山喷发出来大的叫‘集块’、小一点的叫‘角砾’,更小的叫‘凝灰岩’,我们看到的亿年火山遗址那一大堆的石头属于比较大的。”
黄博士说,当时认定那一带是火山遗址,就是因为有一大片“火山集块角砾岩”,也就是离火山口很近的位置,但至今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火山口。
![]()
“物质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到低运动,这些巨石也是从高处滚落下来,所以猜测火山口还是在高处,那座山其实都是火山遗存。”
“现在浙江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都曾是火山岩的分布区,其中浙西北偏少些,浙东南像诸暨往南、丽水、温州、宁波、台州几乎都是,比较典型的像雁荡山的流纹岩地貌,杭州这边比如桐庐、建德比较偏少。”
黄博士说,萧山“亿年火山遗址”的发现,能够反映出地球演化过程,说明这一带当年的地质构造活动,岩石的年龄反映了当时的环境,研究意义还是很大的。
63岁的杨大姐回到老家尖山下村,和83岁的母亲在自家菜园摘青菜,她家菜园就在亿年火山遗址山脚下。
“往山上走一点就能看到一个白色大房子,旁边的很多巨石就是火山遗址,不像山上有很多竹林,这些巨石周围基本没有植被,很多人来这边打卡就是在这里看一看,再往上走就是爬山了,这边很多山上都是徒步路线,山连着山,山上的路线也很多,不过都很难走。”
![]()
杨大姐说,2008年专家勘察仔牛山是一亿年前的火山遗址时,其实当地人都不知道这件事,“我家四五代人都住在这里,根本就不知道这些大石头原来是当年火山留下来的石头,小溪里也有很多当年滚下来的大石头。”
杨大姐小时候也经常爬山,“小时候爬上去,只知道有大石头,山上都是映山红,春天满山的映山红,非常好看。”
她记得小时候看到这些巨石上有很多气孔,当年并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这些是火山石,气孔是岩浆流下来形成的。“后来村民们把小的石头搬回家垒成小院子。”
杨大姐听村里老人们说,仔牛山下其实泥土不深,基本都是石头堆起来的,再后来石头风化,最后山上又慢慢有了毛竹。
“这两年爬山的人越来越多,山上也有很多盘山公路,经常有人骑行、玩水,抓小鱼小虾,或者走走林道,我堂兄弟在这边开了民宿和农家乐,有些上海人来这边住一个礼拜,因为这边空气非常好,水也干净。”
杨大姐说,附近还有一个云门寺,山上原来还有一个青山村,已经搬到山下了,现在山上有这个村的旧址。
“我们尖山下村其实没有什么田地,造个房子都没有地基,我小时候都是国家发的粮票来生活,不像现在生活好多了,很多家自己做雨伞,我家祖辈是做写毛笔字的纸还有油布伞,我小时候还看见爷爷做过,把不到一年的毛竹砍下来,用毛竹的纤维发酵后,用石灰浸泡,再放在大缸里用火烧,纯手工很原始的做法才做出来。”
杨大姐说,村里环境很好,山中可以听到鸟叫,有时还能看到野猪、野兔。
“我小时候经常看到白头翁、十姊妹鸟、乌鸦、猫头鹰,小时候躺在大石头上,头顶上的鸟落在竹林上叽叽喳喳叫,整个人很自愈的。”
![]()
尖山下村除了1.2亿年前的火山喷发遗迹,还有传承300余年的区级非遗 “跑马灯”。
近些年,尖山下村将火山遗址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开发旅游登山路线,发展休闲旅游,提升民宿品质,精心打造了溯溪露营、烤全羊和星空露营、非遗体验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为此,尖山下村不断完善停车场、标识标牌系统等休闲配套服务,营造沉浸式乡村慢生活体验,深度吸引游客参与。
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每年正月村里都会举办马灯胜会,整支队伍上百人,有吹喇叭的、敲锣打鼓的、打灯笼的,热闹得很,不少游客专程来看。去年马灯胜会跨村巡演,吸引了2000余名游客慕名而来。
“火山遗址”和“跑马灯”成了村子文旅融合的黄金纽带,尖山下村也被评为浙江省农家乐集聚村。目前村里有民宿农家乐经营户10多家,其中2家民宿跻身浙江省级银宿,年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
![]()
![]()
杭州像尖山下村这么大“年纪”的巨石也有不少。
橙柿互动曾探访过临安高虹镇的“天石滩”,一块块巨大石头形成的“瀑布”,一直从山脚到山顶,这片巨石瀑布,长约1500米,最宽处150米,大的石头有几十吨,小的就像鸡蛋一样。
据了解,天石滩的岩石是燕山晚期,也就是白垩纪时期,由于岩浆作用形成的花岗岩。由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挤压作用,地壳不断抬升,花岗岩露了出来。再加上断裂作用和暴雨、地震等外力影响,大块岩石从山脊滚落,顺着沟谷堆积下来。
![]()
![]()
黄博士说,花岗岩不属于火山地貌,“花岗岩属于侵入岩,还没有露出地表,还在地下,热度散发得比较慢,里面的物质会慢慢结晶,所以矿物会大一点,肉眼能看得到,而火山喷发的物质是露出地表温度迅速下降,矿物来不及结晶,里面的颗粒度很细。”
杭州西湖西北岸的“宝石山”,山上的石头被称为“碧玉”,色泽朱红,宛如被晚霞浸染。
![]()
![]()
宝石山台阶上的“碧玉”(图片来源:浙江地质)
约1.3亿年前,当时西湖一带是火山活动频繁之地,岩浆时常喷发。地下深处富含二氧化硅的岩浆向上侵入至近地表,因外界压力骤降而发生爆炸,岩浆喷涌而出,形成的火山灰沿着山坡流淌,随后逐渐堆积、凝固,形成了火山碎屑岩。
而宝石山所在区域靠近古火山口,此处喷出的岩浆黏度大、碎屑数量多,这些碎屑在凝固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颗颗红色的 “宝石”,镶嵌在火山碎屑岩中。
现在,如果你从宝石山的东、东南方向登山,在沿途的步道及裸露的山体岩石上,很容易便能发现这些红色矿物。
![]()
宝石山上球状风化产物
宝石山上还有各种形态各异的巨石,它们并非浑然一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受地壳运动影响,形成了无数纵横交错的裂缝,也就是地质学上称之为 “节理”,再加上常年的风化,最终形成了宝石山上那些浑圆的巨石。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董吕平
编辑 成嘉怡
审核 毛迪 王晨郁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