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成公十六年,晋、楚鄢陵之战,我发现晋、楚内部似乎对这一战都不看好。楚国内部申叔时反战的理由很充分明白,但晋国内部反战的理由看上去就有些莫名其妙。尤其是范文子,书里屡次提到范文子不欲战,但他好像不是怕打不赢楚国,而是怕胜打赢了楚国。
![]()
打仗不想打胜仗,是什么道理?是因为他胆小,还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我搞不明白,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1
成公十二年,争霸多年的晋、楚两大诸侯国在宋国华元的努力下签订了弭兵协议,相约不再互相用兵,然而,短短三年,楚共王便在司马子反的怂恿下撕毁合约,重启争霸战。
这一行为,晋、楚两国内部大臣都有反对的声音。
楚国大夫申叔时觉得楚国撕毁合约是背信弃义的举动,虽没有直接预言楚战会败,却预言子反会死。若从子反的性格处事等方面预判,这个理由也算站得住脚。但是子反死,似乎就等同于战败。
相比起楚国这边只有子反一意孤行,晋国那边群臣却很热闹,话事人仿佛挺多。
晋国内部分成了两派,韩厥、范文子主张不战,栾书主战。
韩厥和范文子反战的原因又不同。韩厥更像是用暂时避战的态度来麻痹子反,让子反骄傲轻敌犯错。而范文子则是不希望和楚国对上,但是好像他们都认为和楚国这一战,会胜。
2
最初,楚军攻打郑国,韩厥不欲战。
楚军北上,和郑国对上,栾书想要派兵出战,韩厥轻飘飘地说:“不用,让他加深罪孽,是民众离心,等民众离心,看谁为他打仗。”言外之意可以理解为,等到楚国民众离心,晋国和他们打起来就十分容易了。这一次,晋国果然没有出兵。
但是,晋国内部却发生了内乱,郤氏害死了贤大夫伯宗,他儿子伯州离逃到了楚国。这件事初看似乎没什么,回过头来会发现,和这场战里面人的态度,以及战后晋国的情况有着莫大关系。
郑国投靠楚国,晋厉公想战,范文子不欲战
是到了第二年,因为晋国的袖手旁观,郑国也投靠了楚国,晋厉公耐不住了,准备出兵。
范文子说了一番在我看来有点莫名其妙地话,他说:“如果满足我的愿望,诸侯全都背叛了我们,晋国一定可以实现,但是如果只是郑国反叛,那么晋国的忧虑马上就要来了。”
![]()
这段话,我没看懂范文子的意思,因为按照正常情况,敌人打过来了,能打回去就打回去的好。可是范文子却说,诸侯都背叛了晋国可以实现愿望,只是一个郑国背叛,晋国会更糟糕。这啥意思,合着小弟们都投靠楚国还是好事呢?这霸主不要了?
栾书的说法佐证了这个猜测:“不可以在我在世的时候失去霸主位置,一定要讨伐郑国。”
所以这两位是就晋国要不要去争这个霸主展开的讨论。
但那句“若逞吾愿”逞的是什么愿,而晋可以逞,逞的是什么?我实在是没看懂。反正不可能诸侯皆叛,霸主之位还可以保留的。
这段内容我感觉缺失了信息。
这一次,晋厉公选择听栾书的意见,出战。
栾书为中军将,范文子中军佐,郤锜是上军将,荀偃为上军佐,韩厥是下军将,郤至是下军佐。
看布置就明白,栾书应该是主帅,范文子是副帅。如果像楚国那种子反一言堂的情况,那栾书就可以是一言堂。
晋国三军六卿制,分中上下,各有正副。楚国则简单,就是简简单单三军制,中左右,没见有佐军的。其中司马子反是中军将,令尹子重是佐军将,右尹子辛是右军将。这场仗里,子重和子辛几乎影身,全是子反在操作。子反出了问题,楚军就崩了。
但是栾书是主帅的情况,最先发出声音的还是范文子。
听到楚军快到了,范文子想要打退堂鼓
等到要和楚军对上的时候,范文子竟然要直接退兵,他又说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话:“我们假装逃避楚国,可以疏解我们的忧虑,合诸侯称霸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不如等能人吧。我们群臣和睦侍奉君王就很不错了。”
![]()
范文子这番话在战场上说起来实在是不合适,况且他不是主帅,却屡屡抢在主帅面前打退堂鼓,也真是有些莫名其妙。
范文子的意思是这场仗会败,可实际上,晋国胜了,晋国继续称霸。范文子难道对晋国实力这么不自信?真的很诡异,因为范文子一直给我一种很有智慧的感觉,但在这场战役上面,范文子的行为看上去有些蠢。是真蠢还是假蠢?
很显然,栾书这个主帅还是很有分量的,他说不能退,就得继续打。
晋楚在战场上遇见,范文子还是不想战
可是晋楚相遇在鄢陵的时候,范文子还是不欲战。这时,郤至用先人的例子说明避战是以中国耻辱。范文子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他说:“从前努力争霸是有原因的,那时候诸侯皆强,如果不尽力让自己变强,子孙就要遭殃,可是现在强敌只有一个楚国。只有圣人才可以外内无患,咱们不是圣人,若是外部安宁了,内部必定有忧患,何不放了楚国,让楚国成为晋国恐惧的存在呢?”
这番话,看起来依旧是很莫名其妙的,但可以看出来,范文子是真的不想这场战胜利。也可以从这里还原出范文子不愿打胜仗的理由,是因为他有忧,他的忧是晋忧,晋忧是晋国的内部忧患。晋国的内部忧患是什么呢?
得看看战后晋国发生了什么。
鄢陵之战,晋国胜了,楚国惨败,子反死了。晋国独霸。范文子担心的事情出现了。
3
成公十七年,晋厉公从鄢陵回来后,想要尽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这里说的原因是晋厉公侈。
所以,国无外忧,必有内患。范文子是看出来晋厉公想要对付六卿了,所以极力反对对楚用兵,因为要是打赢了楚国,晋国没有外患了,他们这六卿就没用了,该被清算了。
范文子看懂了,栾书不懂,或者是懂了也不在乎,郤至是一点都不明白。范文子都提醒他了,他还是不明白。结果最先被清算的就是郤氏。
为啥郤氏最先被清算?文中也列了很多原因,郤氏得罪了不少人,甚至得罪了栾书。但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三郤杀伯宗的时候。
六卿大过公室,一直是晋国国君头疼的问题,历任国君也默默地想办法扶持新的忠于公室的人,比如晋景公期间,想要提拔祁奚,甚至想把赵氏的田产都给他,只是没能如愿。但是伯宗也算是晋景公提拔起来的一个公室可以倚仗的人。
可是,郤氏把他直接谮杀了,晋厉公等于少了一个可用的人。六卿的势力让晋厉公觉得可怕,所以他培养了不少的男宠,打算用这种看似荒唐的方式培植亲信,安插自己人。
他很直接,直接挑起六卿之间的矛盾,提拔了一个新人胥童。胥童是个有点能力的,不仅策划灭了郤氏,还把栾书、荀偃抓了。
只可惜,晋厉公忽然发慈悲,不想再杀,就把栾、荀二人放了。结果栾书反过来把晋厉公杀了。胥克也不免。
如同外战,韩厥和范文子都主张不打。内乱,这两家同样选择明哲保身。
此时的韩氏和范氏都默契地保持一条原则——形势尚且不明朗,先低调保命再说。当栾书准备弑君的时候,去拉范氏入伙,范氏拒绝了,拉韩氏入伙,韩氏也拒绝了。
栾书弑君之后,独揽大权,派人去京师迎接了一个看起来很好掌控的傀儡质子回来,也就是晋悼公。本以为是个好掌控的,谁知,这人一即位,就给栾书来了个下马威。
不仅施行一系列仁政,还把一些已经衰落的氏族,比如刚成年的赵武提拔为卿,又把一些元老提拔为公族大夫,末了发现六卿蛋糕不好分,就直接稀释掉,设立了两个军尉职,把前两个国君一直想提没有提拔起来的祁奚和羊舌职提拔起来了。
![]()
栾书这人,非常懂看人脸色,一看晋悼公这一系列操作,就知道自己做摄政王没可能了,就退了。
但是栾氏也没存在多久,就被灭了。
韩氏苟到最后,范氏从范文子开始,父子观念产生冲突,范匄也就是范宣子一改祖上谨慎避让的作风,开始走高调进击路线,慢慢也走上了栾、郤这等的覆灭之路,都是老话了。
![]()
范文子避战,按他说的是希望外忧倒逼国内和谐,说到底是六卿的利益和国君的利益产生了冲突。若是没有外部压力,内乱必然爆发,事实也是如此,倒不好去评判范文子是私心多还是公心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