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智媒时代 青年担当——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青年论坛在长沙举行

0
分享至


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11月12日,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青年论坛在长沙举行。聚焦“智媒时代 青年担当”的主题,论坛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湖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承办,来自中央有关部门、全国各地媒体、新闻院校、研究机构、互联网技术公司、商业传播平台等方面的代表们以及新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们齐聚,以青年视角探讨媒体生态的革新与责任,共话智媒时代的创造力与担当精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媒体生态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当下,媒体融合纵深推进,人工智能重塑业态,青年新闻工作者守正创新,在数字浪潮中坚守主流价值、在技术革命中焕发青春荣光。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旭,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董时,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播电视局局长贺辉,江西日报社(江西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张锋,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日报社)总经理罗丹青,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景瑜,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副部长刘小琴,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吴湘韩,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经理、副台长罗迎春等出席论坛。

吴旭发表致辞,她寄予青年新闻工作者要胸怀“国之大者”,立稳初心使命之“天”;要深入基层一线,扎根源头活水之“地”;要历练过硬本领,善用创新发展之“器”。“技术越是演进,新闻人的初心与定力就越重要。希望青年新闻工作者持续锤炼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明辨是非、把握本领的能力,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清醒,坚持追寻真理,记录时代守望正义,自觉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贺辉代表湖南方面致辞。他表示,湖南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青年新闻工作者既是技术与内容的融合者,更是主流价值的传播者,是连接主流媒体与青年受众的关键桥梁。希望广大青年新闻人始终坚守专业初心和人文关怀,在实践中积蓄思想的深度与内容的温度,成为智媒时代最具担当的传播力量。


论坛现场举行了两项面向青年的重磅发布。第九届“青春影像”青少年微电影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启动征集。这是一场面向全国青年的光影邀约,旨在鼓励年轻创作者用镜头捕捉时代的表情,记录青春的足迹,将面向全国高校和青年创作者征集短视频与微电影作品,展现中国青年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元表达。


紧随其后,“山海AIGC内容创作平台共创计划”正式发布。该计划以“AI赋能内容”为核心,搭建青年创作者共创共生的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与媒体内容的深度融合。“山海AIGC内容创作平台”深度参与制作的纪录片《吐鲁番往事》也释放了片花。论坛现场正式宣布平台启动,标志着湖南广电在智媒创新领域的又一次探索迈步——以AI驱动创意,以技术激活青春。


除了重磅发布,湖南、北京、江苏、广东、辽宁、新疆六家卫视和芒果TV、腾讯视频八大平台联合播出的《声鸣远扬2025》中9位选手登台表演青春秀《青年何为》,现场气氛被再次点燃。青春的身影与音乐节奏交织,汇成一段最热烈的回答:“青年何为?为时代发声,为理想发光。”



“新媒体人”开放麦:

鲜活语态表达理想担当

青年自有青年语态与表达风格。论坛特别设置了“新媒体人”开放麦环节,五位不同背景的青年代表带来了最具生活气息的“现场表达”,用幽默与真诚勾勒出当代新闻青年的群像。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编辑王梓讲述了自己从“精致都市丽人”到“抗造户外达人”的成长。“我大学学的是经济学,报社面试时领导问‘你不去投行赚钱,来人民日报干图啥?’我说——因为我有新闻理想。”她用七年时间,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故事传递温度。“所谓新闻理想,不是站在高处喊口号,而是蹲下来听普通人说话。”


新京报社首席记者、视频栏目《容我想想》栏目编导李媛则用“反常识”的视角分享了内容创作的秘诀。“标题像烟花要炸得响,但深度才是内核。”她发现山村女孩和城市女孩一样爱美,在镜头中看见“法国鹅肝其实来自山东临朐”的反差之美,“做内容的人,要让更多真实的故事被看见,也让更多小城的光亮被看到。”


来自湖南天择城旅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黄桢杨,把戏剧搬进了当下语境。她主导创作的《恰同学少年》青春剧场,用“去爹味”的表达重塑理想与朝气——“我们直接和观众对话,让青春自己发声。”如今该剧已上演超千场,观众超过10万人次,成为长沙文化地标。


江西省吉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范小勇以诙谐的“基层记者十年修炼”赢得掌声。她自称掌握了“动态采访法”“安全距离采访法”等“野生技能”,“当记者跑的腿酸、写的手酸,除了心不酸哪都酸。”她笑称基层新闻的热爱,就像吉安人对辣椒的爱,“明知道会辣出眼泪,但还是顿顿离不开。”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廖梓豪,则代表“05后”新声。他调侃自己“打不过AI就加入”,“AI能替我读《岳阳楼记》,却替不了我在现场的感动。”他说:“智媒浪潮再大,也冲不走‘人’的温度。”


五位青年媒体人的脱口秀,让“新媒体人”的鲜活姿态跃然舞台:他们以不同方式回应同一个问题——在时代浪潮中,如何用创造、热爱与行动,定义青春的担当。


一线新闻青年分享:

实践中守正创新

青年新闻人齐聚,既有热烈的“开放麦”,更有一线、详实的主题分享。论坛特别邀请了来自中央媒体、地方媒体、科技机构与国际传播平台的八位青年代表,他们以实践为证,从传播方式的创新,到职业精神的坚守,再到青年群体的时代角色,讲述了智媒时代的“青年力量”。

新华社音视频部记者胡函博,用抖音播放量超过86.8万的《我跟书记去蹭饭》的Vlog创作案例诠释“融合力”。他认为,全媒体记者要做“六边形战士”,“既要有笔杆子,也要有网感。”唯有从一个个新闻现场出发,才能在技能与思维上完成真正的“全媒化”。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记者庄晓莹“铁翼飞旋”全网粉丝超过240万,以“手握话筒的战士”展现“使命感”。她讲述了在高原哨所的采访经历——“当我们把镜头对准那些‘不为人知’,把话筒递给那些‘默默坚守’,强军故事就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李超,强调“建设性舆论监督不同于简单的‘揭丑’报道,其核心在于以解决问题为最终导向。”他讲述了一次揭露“上头电子烟”的采访经历,涉事青年最终改过自新。“我的报道没有毁了他,而是挽救了他——这可能比任何奖项更有意义。”


新华日报评论员袁媛分享了从“纸端”到“屏端”的融合创新之路。她以党报视频评论《‘苏超’的作业,怎么抄?》为例,展示了主流媒体如何用短视频“让文字的力量看得见”。“我们追求流量,但绝不迎合流量。真正的‘留量’,来自对内容的敬畏和对价值的坚守。”


湖南卫视节目中心赛道主理人、制片人任洋,讲述了湖南广电在综艺创新中的“共鸣感”。“在湖南广电这片创新的热土,诞生了像《创业有得聊》这样的展现当代创业者群像图鉴的力作,彰显新时代媒体工作者的主动担当。我也希望《声鸣远扬2025》能聚行业合力,呈现当代青年歌手的群像图鉴,将节目IP升华为一种青年文化符号。”


来自新疆伊宁市融媒体中心的夏克拉·迪力木腊提,则以生动故事展现“真诚性”。她记录现代化转场中的牧民生活,并用英文栏目《伊宁知夏》让世界看到真实新疆。“有效的国际传播,不是讲宏大的概念,而是呈现生活的温度。”


继来之(厦门)人工智能研究院创始人陈铎则分享了如何玩转前沿科技的新技能。他说,AI是创意放大器,过去因技术限制无法落地的想象如今唾手可及。“未来AI工具会像修图APP一样普及,普通人即可产出高质量作品。”而比技术更重要的永远是内容内核。当门槛消失后,竞争会回归到作品的思想深度。


北京二咖传媒合伙人王睿以“连接力”收尾。她所在的中美跨境MCN之前把美国网红“甲亢哥”带来中国。“外国人爱中国,不是因为宏大的叙事,而是因为那些真实的生活细节。”在她看来,文化传播的终点不是“被理解”,而是“被喜欢”。“要让中国文化酷酷地被世界看见。”


八位青年,从不同维度描绘了智媒时代青年传媒人的群像:有信仰、有温度、有技术,也有理想与远方。

“勇担重任、自信讲述”,智媒时代的传媒青年,正在以系统性变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的姿态,拥抱智媒浪潮,肩负青春使命,让主流之声,在新技术的海洋中声鸣远扬。

编辑 | 余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湖南卫视 incentive-icons
湖南卫视
湖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
7528文章数 3926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