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结论:安史之乱之所以“极难打”,不是因为单场战役难,而是因为唐帝国的军政与财政体系在战前已高度空心化,叛军又占尽兵源、地利与机动优势;唐廷能在八年内收束主战场,靠的是外援与叛军内讧,代价是中央军权与财税长期性削弱——盛唐自此不再。
![]()
难在何处
- 兵制已空:府兵制早废,中央禁军弱,募兵多为临时拼凑。反观安禄山兼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掌职业化边军与多族骑兵(契丹、奚、突厥、粟特等),战力机动性压制中枢军。
- 地利在敌:叛军立足河北—山东这一北方粮仓与交通平原,顺黄河与运河线直取洛阳、长安。潼关一败(756,哥舒翰被逼出关决战而覆),关中门户洞开,帝都失守,政治与士气重创。
- 后勤极难:主战场在黄河北岸与河洛平原,而唐的可持续供给主要在江淮与巴蜀;大运河与河道战损、黄河改道、关陇屯田受毁,使北上作战成为超长链供给,军费与粮草难以为继(睢阳守城的惨烈就是补给断绝的缩影)。
- 指挥掣肘:朝廷内斗与猜忌(马嵬坡政变前后的震荡、监军与节度使互相制衡)让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多次受限,失良机、难合力。
- 多线外患:吐蕃、契丹、奚乘隙南下北犯。唐不得不以重利联回鹘出骑助战,收复两京后又须容其大掠以偿军功,换军事之胜、失政治与民心。
- 社会心理与地方化:叛军建“燕”,在河北形成事实统治,许多镇将观望自保。战后河朔三镇(成德、魏博、卢龙)尾大不掉,成为长期藩镇割据根源。
![]()
战事节奏为何拉扯八年
- 755—756:叛军闪击,中原与关中相继失守,中央体系瞬时失衡。
- 757:肃宗在灵武即位,郭子仪、李光弼合回鹘大骑收复两京,但只是“夺回首都”,非根本歼灭。
- 759—761:史思明再起,反夺洛阳,战线再度翻转。
- 761—763: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唐方乘隙合围,史朝义自杀,主战场方告段落。紧接着吐蕃又乘虚入长安(763),可见国力已极度透支。
“有多难”的量化侧影
- 时间成本:主战八年,后续安抚更久,藩镇格局固化近百年。
- 人口与税基:户籍人口由天宝年间约五千二百余万,坠至广德前后约一千六、七百万(统计口径有差,但跌幅真实),劳力与税源崩塌。
- 财政制度:战争财政难以为继,最终催生780年“两税法”,标志盛唐均田赋役体系的终结。
- 外援代价:回鹘援军的纵掠与岁赂,换来战场胜利却削弱统治合法性。
![]()
如果要“容易点”的必要条件(当时几乎做不到)
- 守潼关拒绝出击,坚壁待援,避免两京同时失守。
- 统一指挥权,减少监军与藩镇互掣;早期快速封赏招抚河北关键武将,割裂叛军主干。
- 建立稳定江淮—河洛的运粮走廊与前线屯田,缩短补给链。
结论
安史之乱难打,难在体系而非招法:中央军政、财税与后勤在盛唐繁华背后已透支,叛军又占北方腹地与职业化兵力。唐“打赢了战争”,靠名将、外援与敌军内斗;但“输掉了体制”——从此藩镇坐大、两税法立、外患频仍,盛唐气象终结。 请根据这篇内容帮我定个标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