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去都尊重——刘道玉与易中天的两件往事
1981年的冬天,武汉大学举行恢复高考制度后首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来自新疆的易中天就是这一届的毕业生。那时,年仅48岁的刘道玉刚从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司司长位置上离任,奔赴武汉大学,担任校长没几个月。
那时候,按照政策,易中天毕业后需要回新疆工作,武汉大学中文系希望易中天能留校任教,于是导师胡国瑞先生提出,想见校长刘道玉一面。刘道玉校长说,自古只有官员拜见学者,没有学者拜见官员的。于是,刘道玉校长亲自登门拜访胡国瑞先生,认真听取了胡国瑞先生的陈述,答应会予以考虑。
毕业典礼散会后,胡国瑞先生便带着易中天等在门口。刘道玉校长被簇拥着从台阶上走下来,远远看见胡国瑞先生,立即快走几步走上前向胡先生问好,同时看了易中天一眼:“你就是中天?人才难得,我会想办法的。”
只看了一眼,刘道玉校长就要定易中天了。后来,刘道玉校长通过教育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做工作,以给新疆五个本科生作为交换,将易中天留在了武汉大学。(以上转述自易中天回忆文章)
![]()
1992年春节刚过,厦门大学向易中天抛来橄榄枝:直接聘任易中天为正教授,还提供一套100平方米的校内新房,而购房款仅需3万元。
彼时易中天在武汉大学处境艰难,一方面职称评定受阻,一直是讲师的职称(易中天没有本科学历,当年是以同等学力考取研究生的)。另一方面生活窘迫,十几年一直居住在30平方米的旧房子里,连一块钱一包的烟都买不起,冬天靠生煤炉取暖,夏天只能用蒲扇纳凉。第三,学术思想受限。易中天萌生去意。
易中天在武汉大学的成就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学术水平很高,刘道玉校长认为易中天的成果远超部分副教授;二、课上得很好,学生们对易中天的课热情极高,总是提前半小时就去排队,课堂上,就连阶梯教室的台阶、窗台都挤满了人,只为聆听他的讲授。易中天因为课程太受欢迎,引发了一些老教授的不满,觉得颜面无光,最终易中天被取消了排课资格。
后来易中天在接受采访中说离开的原因是“不适合武汉的天气”。易中天向来睿智幽默,“天气”在这里一语双关。刘道玉校长主政武大的时候,学术氛围是“思想开放、提倡改革”。他积极营造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并且敢于破格留用像易中天这样学历背景并不“典型”的教师。
![]()
1988年,刘道玉校长突然被免去职务。新班子上任后,学校的政策风向陡然转变,开始收紧课时分配。曾经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备受学生欢迎的易中天,陷入了无课可上的尴尬境地。易中天离开武汉大学时,刘道玉校长公开表示支持,并称“孔雀东南飞,厦门不失为你英雄用武之地”,言语中充满理解与祝福。刘道玉校长在2023年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深刻总结:“人才不是口号,是制度。一次压制,可能是一代人的流失。”
不论是留人还是放人,刘道玉校长都体现了作为伯乐对千里马的尊重,这是大海般宽广的胸襟。刘道玉校长品格高洁,一生清正,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教育沃土,他“学生为主体”的赤诚情怀令人动容。他以非凡胆识开创“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等改革先河,如春风化雨般激活学术生态。他倡导自由民主学风,拆除学科壁垒,呵护批判精神,重塑大学之魂。他“创造教育”思想超越时代,致力培养兼具独立人格与创新精神的完整的人。刘道玉校长不仅是教育改革家,更是精神灯塔。他晚年笔耕不辍,思想锋芒依旧,始终站立在时代潮头。他教育理想与人格魅力,已成为中国大学精神传统中熠熠生辉的篇章,永远烛照后学。
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思想解放的年代,但是刘道玉校长却只有一个。谨以此文缅怀刘道玉先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