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 Pel
头图来源 / 费那奇动画周展映作品《珍妮和让让》
“知道自己在看AI生成动画,对很多人来说重要吗?”
2025年末视听魔法的盛宴——第七届费那奇动画周如期而至,将于11.14(周五)-11.17(周一)在北京·中间剧场举行,本届依然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最优秀、最先锋的一批独立动画作品。
![]()
展映共分16个场次,70部动画短片、15部MV动画作品、14部委托创作类作品收获评委青睐,进入竞赛单元;同时,来自波兰、日本、意大利等地的资深策展人带来多个特别主题单元;并举办了各色展览、工作坊与学术论坛线下活动。
作为多年持续报道与参与费那奇动画周的媒体,我们一如既往地关注独立动画的亮点与趋势。然而,此次最令笔者感到意外的变化,却是费那奇动画周首次加入了AI相关内容:今年特别设立AI动画短片特别展映单元,无需门票,提前预约即可免费观看;同时,在费那奇的传统项目GIF征集单元(今年主题为“幻象”),也首次开放了专供AI生成作品参与的板块。
在主流商业动画领域,AI无疑正攻城略地,吸引着流量和金钱的去向。然而在独立动画领域,AI将扮演何种角色?
费那奇动画周·2025北京 短片竞赛单元混剪预告
剪辑:陈晨
音乐:《目的地》超级市场
01
AI对非AI,创作取向的分野
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先了解今年“非AI”的“传统独立动画”状况如何。
费那奇动画周所关注的独立动画/作者动画,不同于集体制作的商业动画,并不追求大规模公映与商业抱负。而是更多亮相于全球电影节展,常在经历数年投奖周期后才公开发布。并往往由一人完成,创作母题和风格高度个人化。也因此在动画技术与叙事上,代表着更为另类和先锋的探索。
不过,虽然高畑勋将独立动画理解为“类似俳句的东西”,但动画节生态并不那般孤傲悬浮:一些动画风格以MV广告等形式渗入流行文化,一些动画作者同资本合作进入“风格化”一隅;而另一方面,独立动画个人化的表达与创作方式,也使创作者有机会更及时、更敏锐地捕捉现实、引发共鸣。
这也让本届费那奇动画周的作品,依旧汇聚了十分多元的主题与表达,从代际冲突、身份认同到自然哲学、甜甜恋爱,从哲理、极简到悲怆、鬼马。
而当我与费那奇动画周初审评委之一罗丝佳交谈时,她也明确提及了今年审片过程中,自己感受到了怎样的趋势,捕捉了何种情绪与议题。
独立动画作者,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映像研究科,现生活工作于日本东京。她主要制作动画短片、影像及装置作品,代表作《Be Gone》《我是一个模契符》入围了世界各地的电影节及获奖,包括昂西动画节、广岛动画季、费那奇动画周等。逻辑沉没Sinking Logic是她的up主和VJ分身
“能看出电子设备(电脑、手机)和社交媒体意象/母题的经常出现,比我在其他动画节上看到的比例更高,我觉得可能就是反映了时代……”
“(这样的作品中往往是)一个人,没有别的事情做,就躺到沙发上,自然而然拿起手机在那刷——在刻画一个人的日常贫瘠时会出现;又或者,是直接刻画社交媒体对一个人的影响、让人产生焦虑的主题。”
![]()
《你能听到吗?》(Can You Hear Me?);阿纳斯塔西娅·瑙缅科(Anastazja Naumenko)
费那奇动画周「昨日摇篮曲丨短片竞赛单元 4」(11.15 20:00-22:00)
娜斯佳通过Zoom为母亲讲解如何操作笔记本电脑,但因网络不稳定而中断——更深层的家庭创伤也随之浮出水面。
![]()
《失序时刻》(Off-Time);娜塔·梅特鲁克(Nata Metlukh)
费那奇动画周「光阴之河丨短片竞赛单元 1」(11.14 13:30-15:30)
一名数据工程师匆忙地活着,他坚信多任务处理能节省时间,尽管实则只会制造混乱。他严格地掌控时间,却始终一事无成:家里一团糟,工作堆积如山,连早餐也总是烧糊。直到时间秩序分崩离析,他才终于寻得了生活中的乐趣。
国内学生作品中,“卷”的主题尤其突出。许多动画将故事设置在工厂和办公室这样的工作空间,并倾向于将其描绘为一种“敌托邦”场景(Dystopia,乌托邦的反面)。
不过,她特别推荐的是两部颇为怪诞的动画作品:《啤酒的滋味》和《倦翅之旅》。前者以独特的黑色幽默和节奏感讲述东亚家庭常见的一种亲子关系;后者则以北欧自然风光为背景,是一部采用陶瓷偶动画工艺的冬日诗篇。
虽然对定格动画形式谈不上特别钟爱,但在AI内容泛滥的当下,她确实对真实材料制作的动画产生更多兴趣,因为“AI生成的材质虽然看起来很有机,但不是真的有机。”
“这两个作品都呈现出来他们对身边和世界的观察视角。以《倦翅之旅》为例,也许更多观众看到的是她做的陶瓷人偶——但是我更多看到的是它的背景……在海边落下的太阳,慢慢融化的雪。把自然现象加入到创作中,我觉得特别好。”
“可能从个人的喜好上来说,我更偏向这种非人类中心的表达。所以我会被这种出现自然物、不是拟人或人形角色的片子所吸引。”
![]()
《啤酒的滋味》;谢礼
费那奇动画周「昨日摇篮曲丨短片竞赛单元 4」(11.15 20:00-22:00)
儿子回到家中,告诉父亲,他赢得了学校的足球比赛。父亲为他感到骄傲,并希望所有人都能知道。
![]()
《倦翅之旅》(On Weary Wings Go By);阿努-劳拉·图特伯格(Anu-Laura Tuttelberg)
费那奇动画周「光阴之河丨短片竞赛单元 1」(11.14 13:30-15:30)
一首关于北欧自然风光的冬日诗篇。太阳低垂,白昼渐短。候鸟南飞,瓷制的小动物与昆虫纷纷躲避凛冽的风雪。唯有一个小小的瓷偶女孩,在这片荒芜的天地间徘徊,无处可去。
罗丝佳与其他四位初审评委逐个观看了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的1142部动画作品,精挑细选,最终甄选出108部。
作为动画人以及评审中唯一的往届获奖者,罗丝佳说,自己对投递作品中“短片越来越长”的趋势不置可否,并且,也对于用“劳动性”衡量动画价值的取向表示十分怀疑。
罗丝佳更在意动画表达的“统一性”——除了作品的完整度,也是因为不希望看到浮于表面的审美拼凑(尤其学生作品),她会在筛选作品时不断问自己:“作品的技法跟表达的主题合适吗?为什么要用这个技法?”
![]()
《鱼之死》(The Death of the Fish);伊娃·卢斯巴罗尼安(Eva Lusbaronian)
费那奇动画周「她的橱窗丨短片竞赛单元 3」(11.15 17:30-19:30)
一条鱼死后,女孩竭力阻止母亲陷入抑郁的漩涡。
![]()
《两端》(Dipolar Bipolar);李全锴
费那奇动画周「多巴胺风暴丨短片竞赛单元 2」(11.15 13:00-15:00)
我的脑袋里,有一只猫,有一只狗,还有一堆石头。
而当我们以同样的标准审视“独立动画中的AI动画”,观看AI动画展映单元的16部作品。其中有6件来自征稿,10件来自策展团队的邀请。笔者大致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和“两类创作者”:
类型1:艺术反思。如《象像》,讲述一场象的葬礼与图像重生的仪式。偏向哲思,将AI动画视作艺术装置,反身探讨概念先行的动画本体问题。
![]()
《孙噫阳:象像》;孙逸阳
类型2:音乐动画。如《生命之纹》,以AI合成视角展现植物有机形态的精妙与生命的韵律。视觉随音乐律动起伏,让画面自由发展,变幻和切换产生节奏、情绪和隐喻。
![]()
《生命之纹》;李俊清 薛茜桓 王梓骐 欧蓝
类型3:奇观拼接。如《Adult Swim频道标识动画:有机体》,展示生成的奇特景象,但是前后一致性与空间秩序感非常弱,像是梦境。
![]()
《Adult Swim频道标识动画:有机体》;雷卡·布奇(Réka Bucsi)
类型4:寓言故事。 如《数海浮城》,来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罗刹海市”,讲述在以貌取人、美丑颠倒、以丑为美的“罗刹国”发生的故事。故事性强,常常带有旁白,以国风黑暗传说或表现孤独空虚的现代人都市困境为主,常以“平庸之恶”“电车难题”“楚门的世界”“缸中之脑”这样的寓言为题。
![]()
《数海浮城》;刘慧晴 周祺绚 孙佳萌 严依洋
基于过往的观影经验,必须指出的是这四种类型彼此并无高下之分,但同类型作品的质量差距可以到很大的地步。一个可能略显武断的观察是:若按创作者背景区分,前两类多出自动画专业出身或动画节展常客;后两类则多来自独立导演、艺术家、广告从业者或民间创作者。
面对AI这样一个强大却缺乏掌控的工具,如何用它完成一部有“统一感”的“作者动画”?对上述群体的粗略区分,正是为了折射出创作者群体驾驭AI的不同思路。
02
动画的“作者性”是什么
罗丝佳自己也曾使用AI辅助创作动画。2021年,她为刀雨乐队制作动画MV《Be Gone》,讲述一个小手机在生与死之间学习何为人性的故事,使用了VQGAN x CLIP + Google Colab +AI扩图工具,后来获得了Animest等国际动画奖项;
2025年,她受邀制作第12届日本新千岁机场动画节的主视觉动画,以湖泊、涟漪、雪花为核心意象,使用Runway AI制作了约10秒钟的动画作品。



第12届日本新千岁机场动画节主视觉动画(片段)
在这些作品中,所有核心内容——无论构图、色调还是人物设定、角色动画——都由罗丝佳亲自决定。她会先自行完成镜头和动画的草稿,再用“垫图”的方式让AI按指令生成材质和场景。
以《Be Gone》中的“小手机”为例,角色设计从纸上草图一笔一划开始,走路、摆动等动作逐帧手绘完成。完成分镜草稿后,AI才被引入生成素材。经过不断的“抽卡”,最终再将AI内容与手绘内容在动画软件中合成,过程中还需手动处理各种细节。
![]()
《Be Gone》(截图)
虽然不抗拒使用AI创作,态度中性,但她也还不太信任AI的导演能力,没有从提示词开始直接生成AI动画。在她看来,自己使用AI辅助创作的关键在于“做减法”:“AI可以一秒就生成出一帧里信息量特别大的画面。所以如果顺着它走,贪婪地一直加各种东西,就会被‘带跑’,所谓的作者性或个人选择完全会被稀释掉。”
“动画里面,不只是画风有作者性,我觉得运动本身也是作者性的一部分。”
她提到:“前段时间有个学妹联系我,想听听我的意见……她说想用AI生成‘没看过的风景’,然后自己用水彩描摹生成的动画,我感觉这个逻辑怪怪的……AI生成出来动着的风景,是AI对运动的理解。(我当时说)其实可以加入自己对运动的理解,通过别的流程来跟AI达成协作的效果。”
罗丝佳直言,初审阶段看到的AI动画效果大多并不令她满意;本届费那奇展映的作品和入围的GIF,已经是目前相对优质的样本。
![]()
她也看过许多网络上流行的AI动画——而为什么其中一些明明精度极高,但作为“作品”看待,依然感到缺乏“人味”,有些“破碎感”和“伪人感”?为什么明明是最新潮的科学技术,却还让人感到陈旧呢?
一方面原因,是部分创作者执着于用AI模仿其他艺术家现存的风格;另外,AI生成动画虽然便捷却还不够连贯,部分创作者又对影像质量(例如焦段选择、光影分配、镜头节奏)的敏感度有所欠缺。
另一方面,罗丝佳认为真正让动画独一无二的,其实是来自那些贯穿于动画人创作乃至成长过程中的细微表征:
“可能ta有手癖,有一些用笔的小小习惯,会导致每个人画出来的线不一样;可能在成长过程中,ta更喜欢怎么样的配色;或者画素描画速写的时候,画别人的脸也会更像是自己脸的特征。
一些自觉不自觉的小习惯,甚至是小小缺陷——这些都是AI动画生成内容里不会体现的。”
![]()
《龋齿》(Caries);艾琳·霍赫利(Aline Höchli)
费那奇动画周「多巴胺风暴丨短片竞赛单元 2」(11.15 13:00-15:00)
一位萨满渴望创作一幅不朽的艺术杰作,却浑然不知自己正在一位虚荣的天气预报员嘴里绘制壁画。
![]()
《我们,我的》(Us, Mine);林欣旎 易欣桐
费那奇动画周「她的橱窗丨短片竞赛单元 3」(11.15 17:30-19:30)
也许是我和我,也许是我和母亲。这是关于共生绞杀的动画。
03
独立动画在AI时代
AI的强大能力固然显而易见,但对于独立动画圈层现有秩序的冲击,或许并不会立刻显现。毕竟,独立动画作者和动画节展,本就不以“效率”或“产量”这样的商业目的展开活动。
罗丝佳说像她这样的许多独立动画作者,并不会在创作时因为“手头功夫不够”而使用AI。尝试AI的独立动画作者群体,更多将其视为新的艺术语言探索,而非融入日常、拿来就用的普通工具。
另外,她已经不再期待AI动画在模仿之外产生自己的动画表演风格,也不会有“逆向鉴别”(了解具体制作方式)的冲动,“因为我觉得AI的工具变化日新月异,(AI创作)总给我一种‘占山头’的感觉。我觉得我何必为了ta们的‘占山头’,去耗费自己精力辨别呢?”
更深远的影响,或许发生在创作者的心理。
前段时间,费那奇动画周针对历届入围与入选作者发起了AI相关调研,共78位动画作者参与分享了看法。
在“对AI态度倾向”这一问题上,约六成受访者持拥抱或好奇态度,四成则选择观望、矛盾或抵触。
![]()
关于是否使用过AI辅助创作,接近一半的作者表示“尝试过但不熟练”,约两成表示“曾用AI完成过作品”。
![]()
而在“是否看到过令人印象深刻的AI作品”这一问题上,近半数作者给出了否定或消极的回答。
![]()
一位匿名的动画作者在调研中表达担忧:“最恐惧的是创作门槛降低+内容泛滥带来的影响,比如一些伦理困境、版权问题,以及一个存在危机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创作难道在这个时代只是互联网语境下的‘内容’吗……做动画不仅仅是为了产出一个可以带来价值的作品,它本身的过程就是一个疗愈。”
动画作者Mo也有类似的思考:“我享受制作与创作的过程,每一条画错的线和瓶颈期的沮丧与痛苦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带有人性的部分,我不希望跳过这一步去追逐结果……不提这(生成式AI)本身归根结底是抄袭与剽窃人类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它的生成结果其实是带有系统性偏见与刻板印象的。”
而在动画作者gnitiz看来:“AI vs 人类的输赢其实毫无意义。真正毫无‘人性’快速量产的动画,其实没有意义的,就创作和欣赏创作而言,人就是对‘人’才抱有期待……AI给动画(包括其他人文领域)带来的问题将不再是‘会不会替代人’,而是‘什么更动人’。”
动画作者李泽昊则认为:“AI是混沌的海洋,里面漂浮着人类生产留下的各种碎片。于是,就像打麻将那样,越是专业的人,越是能从混沌里看到秩序并加以整合、欣赏……单纯从外表去辨认是照片、手绘还是AI生成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我们需要更多地越过表象去提取和欣赏作者的表达和人格。”
![]()
(更多观点汇总点击阅读:)
但创作者的反馈,还是完全无法回答交谈过程中,罗丝佳对我提出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知道自己在看AI生成动画,对很多人来说重要吗?”

幻象 GIF 大赛入围作品之一(下同)
AI GIF《无垠之隙》;邱成(丘耳)

AI GIF《眼花》;彭浩旻

AI GIF《AI 想摸猫,但 AI 永远摸不到猫》;绎坨 Yi Tuo
放眼更广阔的社会语境,AI动画一方面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广告、短视频、 影视等领域,推动着生产力的飞跃;另一方面,它也在轻巧地跃过近代以来确立的一部分版权制度与艺术伦理。它让更多人接触到科技与艺术交融的新鲜成果;也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创作的意义,加速艺术观念的分化。
但至少,不该麻木地瘫坐着被迎合或畏惧的情绪控制——无论是动画人还是节展,媒体还是观众,在这场浪潮面前,我们需要在一次次讨论和观看、选择和排除的过程中,去回应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重新确认动画的价值。
![]()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
黑马动画《奇巧计程车》,漫画版全引进!!
![]()
《“妄想”的产物》,今敏逝世十周年出版纪念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