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
当我们在谈论医生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前些日子,一个家长在群里说:“我越来越看不懂这位医生了。” 不是因为
医生说了什么惊人之语,也不是治疗出了岔子。而是她翻着聊天记 录,越看越困惑——群里有人说这医生“靠经验瞎试”,有人说他“说话不正经”, 也有人说“其实挺实在的,就是方式特别”。 她问我:“你说,我们到底该怎么看一个医生?” 我没立刻回答。因为我知道,这个问题背后,藏着的不是对某个人的评判, 而是所有人在面对疾病、面对不确定性时,那种深不见底的焦虑。
文| 影子
编辑| 顺子
图| 来源网络
这是很多家长心里都闪过的念头。 尤其是当医生说:“这个药先吃两周,看看反应,不行咱们再调。” 听起来像不像“试错”?好像孩子成了实验品。 但我想问一句:如果说明书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还需要医生吗? 医学不是流水线。精神科更不是。 就像我的老师说的:“每个药有效率最高70%,你让医生怎么保证100%?科学不是算命,有效就继续,无效就换药——这才是对患者负责。” 这不是试错,是基于概率的临床决策。 真正的“瞎试”,是不看诊断标准、不评估症状变化、也不记录疗效,只凭 感觉开药。 而我们怕的,其实是“不确定性”。 可医学的本质,恰恰就是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最可能正确的路径。
有家长抱怨:“医生聊病情还开玩笑,是不是不重视我们?” 有一次,孩子说自己整晚睡不着,医生回了一句:“那你岂不是比我还敬业, 我好歹还能眯一会儿。” 群里立刻炸了:“这也太轻率了吧!” 可你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吗?那个孩子第一次笑了,然后说:“其实……我不是真睡不着,是不敢睡,怕一闭眼就想那些事。” 医生没笑病情,他在试着让情绪松动一点。 我的老师讲过一句话:“建立信任的第一步,不是讲多少专业知识,而是让 人愿意开口说话。”有些人需要正襟危坐的权威,有些人需要能接住他们情绪的同伴。医生的任务,是判断对方需要什么,而不是坚持自己“应该”怎么说话。用患者听得懂的话讲专业的事,不是不专业;相反,那种满嘴术语、把人 说得更焦虑的沟通,才叫失职。
这是最难回答的问题。 因为答案往往是:“我不知道。”不是医生不知道,而是医学本身就不知道。抗抑郁药的真实有效率,扣除安慰剂效应后,可能只有30%-40%。这意味 着,十个孩子用药,大概三四个人能明显好转。 这不是医生不行,是疾病太复杂。 我的老师常说:“治疗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是吃了药就变好,而是好两天,坏三天,再好一点,又卡住……像爬山,走两步退一步,但总归是在往上。 如果只盯着“为什么还没好”,就会忽略那些微小的进步:比如今天多说了两 句话,比如终于愿意下楼倒垃圾,比如某一天没再提“不想活”。这些变化,不在化验单上,却真实发生着。
有没有录音?有没有依据?是不是为了多收钱? 这些问题本身,已经说明:信任正在瓦解。 可信任从来不是靠“查证”建立的。它靠的是每一次见面时的眼神,每一句 回应里的诚意,每一次调药前的解释。老师的做法很简单:所有会诊录音录像,患者随时可以回看。他说:“我不怕你听,就怕你不问。” 他也鼓励患者直接问他:“你为什么开这个药?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别的选择?” 能说清楚的,值得信任;只会说“相信我”的,赶紧换人。 最怕的不是质疑医生,而是在群里反复分析一句话、一个语气,却从不面对 面谈。 那不是在找答案,是在喂养焦虑。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完美医生” 而是一个愿意和我们一起面对困难的人。他不必永远温和,不必句句金玉良言,甚至不必每次都能解决问题。 但他得清楚地知道: 我的诊断有没有依据? 我的治疗是否符合指南? 如果无效,下一步是什么? 这些,才是关键。 我的老师常说:“患者不用心疼医生。医生收钱治病是天职。治不好可以坦 白,但不能用‘辛苦’掩盖能力不足。” 这话听着冷,其实极有温度——它把关系拉回了本质:这不是一场情感依赖, 而是一次专业协作。
那个问“怎么看医生”的家长,后来给我发了句话: “我现在不再看别人怎么说他了。我只看两件事:
一是 每次复诊,他能不能讲清楚我的问题在哪;
二是 三个月后,孩子的状态有没有一点点变化。”
我说:“你已经找到答案了。”
我们总想找个“神医”,一针见血、药到病除。 可真正的医疗,常常是两个人坐在那里,面对一团乱麻,一点点理,一步步走。不浪漫,但真实。 不完美,但可靠。
当我们在谈论医生时,其实是在问自己:我有没有勇气,在不确定中,选择相信一个人,一起往前走?这或许,才是治疗真正的起点。
(本文为作者收集整理材料,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投稿邮箱:aazcs@126.com
渡过联合陪伴社群简介:
本团队陪伴者都有着自身的体会和经验,有丰富的和孩子沟通的能力,涉及亲子沟通、用药等各方面困扰。一切从问题出发,按照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着眼于实际,找到切实解决孩子问题的实用方法。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创造奇迹。
扫描二维码加客服微信后申请加入社群。
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探索青少年抑郁解决方案,关注获取更多帮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