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州广袤的田野上,一批 “新农人” 正以创新为犁、以科技为种,通过 “新农人 + 生产托管” 模式撬动 33 万多亩土地流转,让传统农业在规模化、集约化变革中焕发新生。作为广东 “百千万工程” 县域实践的生动样本,化州以新农人培育为抓手,推动特色产业提质、乡村活力迸发,交出了一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亮眼答卷。
模式创新:生产托管破解 “谁来种地” 难题
化州立足农业大县实际,针对性破解农村劳动力外流、土地碎片化等痛点,引导 “新农人” 向 “致富带头人”“职业经理人” 转型,创新推出 “新农人 + 生产托管” 模式。新农人们牵头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农户提供从育苗、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托管服务,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升级。
目前,化州土地流转率已达 50.67%,33 万多亩流转土地成为现代农业的 “主战场”。在平定镇,陈佰年万亩化橘红标准化种植基地通过生产托管实现统一管理,2500 亩基地年产橘红药材品质大幅提升;在橡胶种植区,新农人主导的 “基地 + 科研 + 企业” 模式落地见效,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育苗基地年产能达 200 万株,5 万亩特种胶园实现规模化种植。这种模式不仅让农户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还能通过土地流转分红 + 务工收入双增收,化橘红种植户人均年收入超 3 万元,远超传统农业品类收益。
![]()
产业赋能:特色集群撑起县域经济 “脊梁”
新农人的崛起,为化州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依托生产托管形成的规模化优势,化州持续做强化橘红、罗非鱼、建筑业三大支柱产业,构建起多元支撑的现代农业体系。
化橘红产业作为核心优势产业,在新农人推动下实现全产业链升级。从制定 8 项地方标准到建立 2 个专业检测中心,从 60 余种产品拓展至 200 多种,新农人主导开发的橘红汽水、啤酒、牙膏等 30 多款新产品投放市场,推动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115 亿元,较 2022 年翻番,位列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年度影响力指数第 9 位。罗非鱼产业同样焕发新机,新农人引入标准化加工技术,推动水产全产业链产值达 44.3 亿元,带动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发展。
![]()
在食品精深加工领域,新农人牵头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2024 年全产业链产值达 57.34 亿元,较 2022 年增长 9.05%;跨境电商体系的完善,让新农人们得以对接广交会等资源,将化州特色农产品推向全球市场。
政策护航:搭建新农人成长 “沃土”
化州的新农人能茁壮成长,离不开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与机制保障。当地深化县镇管理体制改革,下放 4 项县级行政职权事项,让新农人办事更便捷;成立 “化橘红产业金融服务中心”,为相关企业意向授信 0.8 亿元,7 家银行机构向乡村微工厂整体授信 3.5 亿元,破解融资难题。
![]()
在人才培育方面,化州通过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州轻工学院等高校共建研发平台,为新农人提供技术支撑,创制的 2 份化橘红新种质年增收超 6700 万元。同时,“强村公司 +” 模式与生产托管有机结合,新安镇强镇富村公司通过运营管护农村供水,每年带动镇村增收近 100 万元,为新农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业舞台。
如今的化州,35 万农民在特色产业中实现就业,近三年超 7 万人回流城镇,2024 年居民可支配收入较 2022 年提升 10%。新农人正以青春之力激活乡村振兴 “一池春水”,化州也通过 “百千万工程” 的深入实施,走出了一条以新农人引领、规模化发展、全产业链升级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来源:化州市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