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乌克兰上空火光四起,苏-25低飞投弹的身影频频出现在镜头中,但紧随而来的却是它们坠毁的视频。时间一晃到了2025年,仅乌方公布的数据就已经显示:俄罗斯损失了324架固定翼飞机和325架直升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空军战术理念的“骨折性”失败。
这场战争的天空,打碎了很多旧有的幻想。原以为空军强大可以碾压一切,没想到俄罗斯空军如何难堪。同样是空军强国,中国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歼-20这种代价高昂的隐身战机,又该如何在实战中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
俄军的教训首先来自“飞得太低”。苏-25是专门为对地攻击设计的战机,服役多年,虽老但皮实。它们在战场上主要任务是低空飞行投掷火箭弹和铁炸弹。
为了打得准,飞行高度往往不到200米。但在现代战场,这种高度几乎等于“裸奔”。乌克兰的S-300、山毛榉防空系统射程轻松超过3000米,苏-25一旦进入射程,结果就是送人头。
![]()
更糟糕的是,低空飞行还容易被肩扛防空导弹击中。乌军士兵躲在壕沟里,一旦发现俄军飞机靠近,立刻发射便携导弹。通常画面是这样的:苏-25掠过阵地,刚拉升准备离开,导弹尾焰亮起,几秒后飞机变成火球。
白天飞行也让俄军暴露得更彻底。由于夜视设备短缺,俄军飞机只能白天作战。阳光下目标更清晰,低空飞行时间一长,几乎等于把自己挂在天上等着被打。米-24直升机甚至被拍到贴地飞行高度不足十米,形同自杀。
![]()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穷”字。俄军缺钱,无法大规模生产精确制导弹药,也没有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作战水平。很多时候,俄军飞机之间靠无线电口头传达目标信息,数据共享几乎为零。这样一来,飞机在战场上各自为政,协调混乱,一旦遭遇敌人拦截,根本无从应对。
俄罗斯也不是没有试图改变。苏-34等中程轰炸机后来也开始低空投弹,甚至使用滑翔炸弹,试图从40公里外投掷,但由于精度不高、干扰因素多,命中率始终无法保证。整个空军体系暴露出缺乏精确打击能力的严重短板。
![]()
相比之下,中国空军从战争一开始就保持高度警觉。尤其是对歼-20的定位,始终坚持“不做低空打火箭弹的事”。这架五代隐身战机,造价高达数亿元人民币,如果像苏-25那样飞低打火箭弹,等于把一件国宝扔去当炮灰。
歼-20的设计理念一开始就与苏-25完全不同。它采用翼身融合设计,鸭翼和主翼前缘平行,雷达波反射截面小至0.01平方米。这种隐身性能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不被发现。一旦外挂火箭弹,不但破坏隐身外形,还会让雷达信号飙升,等于主动暴露在敌方雷达面前。
![]()
低空投弹也意味着要在敌人防空网中盘旋较长时间。现代防空系统反应快、打击准,即便火箭弹打得准,飞机却保不住。对歼-20来说,这种打法几乎是“自毁长城”。
中国空军早就意识到,未来战场的主旋律是“超视距”。歼-20配备了KLJ-5有源相控阵雷达和EORD-31红外搜索设备,探测距离数百公里。敌人还没发现它,它已经锁定对方。
它挂载的霹雳-10、霹雳-15、霹雳-21等空空导弹,也都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导弹一旦发射,可以中途修正,全程引导,命中后直接摧毁目标。
![]()
这种超视距打法不是靠一架战机单打独斗,而是依靠完整的信息化作战体系。预警机、卫星、无人机、战斗机之间组成一张信息网络,目标数据实时共享,歼-20无需自己开启雷达,就能掌握战场态势,既隐蔽又高效。
中国空军也明确了歼-20的角色定位:它不是去执行对地低空打击任务的“苦力”,而是空中制霸的“剑尖”。它要做的是在敌人尚未反应前,远距离发射导弹击落敌机、摧毁关键目标,然后全身而退。
![]()
为了适应不同任务,歼-20还具备“野兽模式”。在保持隐身的基础上,它可以外挂多枚导弹,在特定任务中携带多达14枚空空导弹。在夺取制空权阶段,它隐身突击;在战场稳定后,则切换为火力平台,全方位压制敌军残余空中力量。
无人机的加入,也让歼-20如虎添翼。从2017年开始,中国的无人机编队技术就已经成熟,最多可达200架同时协同作战。这些无人机可以前出侦察、引导火力,甚至执行饱和攻击任务,大大减轻了歼-20的负担。
![]()
国产无人机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AI识别技术、目标自寻能力、集群协同能力,让它们在战场上成为可靠的助手。歼-20可指挥多架“忠诚僚机”,形成一支空中打击集群,完成传统战机难以实现的任务。
俄乌战场也证明了另一个趋势:传统火箭弹正在失效。无论是“海马斯”还是GLSDB,一旦遇到强悍的电子干扰和防空火力,就难以有效命中目标。乌军曾尝试用滑翔炸弹攻击目标,结果被俄军电子战系统干扰偏离弹道,打了个寂寞。
![]()
歼-20在设计上完全避开了这些问题。它采用内置弹舱,不仅隐身,而且弹药密封,不受外界电磁干扰影响,每一发导弹都具备高度打击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它不是靠“打得多”,而是靠“打得准”。
俄罗斯空军的困境,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军工的领先优势。苏-57五代机产量极低,实战中几乎见不到踪影。俄军飞行员大多还在驾驶四代机执行高风险任务。中国歼-20却早已列装多支部队,年产量超过80架,预计2025年将突破400架。
![]()
更重要的是,歼-20的单机成本控制在F-35的三分之二以内,这让歼-20具备了真正的“量产”能力。大批量的列装,加上信息化体系和无人机协同,意味着中国空军正在形成一种体系性优势,不是靠单一武器,而是靠整体能力碾压对手。
在实战演练中,歼-20与歼-16协同作战的模式也逐渐成熟。歼-20负责清空空域,歼-16则承担对地精确打击任务。各司其职,形成打击闭环。火箭弹这种精度低、抗干扰差的武器,早已被淘汰出主战序列。
![]()
在台海等高敏区域,这种作战体系显得尤为关键。一旦局势紧张,歼-20将成为制空权的绝对核心,提前清除空中威胁,为后续作战部队开路。低空突防那一套,已经过时了。
俄乌战场上的苏-25残骸,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过时战术的代价,也为中国空军指出了清晰的方向。歼-20不能再打火箭弹,也不该去打火箭弹。它是未来空战的主角,不是过去战争的替身。
![]()
未来战争更讲究体系作战、精准打击和隐身生存。中国空军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远。歼-20所代表的,不仅是装备升级,更是理念更新。它不是去“拼命”,而是去“决胜”。
俄乌冲突让世界重新认识了现代空战的残酷。中国空军从中吸取教训,果断调整战术方向,歼-20不再承担低空打击这种高风险任务,而是转型为信息化、隐身化、超视距作战的核心平台。这一转变不仅避免了重蹈俄军覆辙,更让中国空军在未来战争中占据更主动的位置。
信息来源:
[1]美军欧洲司令:俄乌冲突两年多,俄空军只损失了10%机队 观察者网
[2]俄罗斯空军持续扩充苏-35机队 参考消息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