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第十届合作大学联盟理事会会议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召开。会议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办公室)指导,港科大(广州)主办,以“开放·融合·跃升——汇聚格局性力量:合作大学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创新探索与独特贡献”为主题,立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全面实施与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共同探讨合作大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使命、挑战与发展路径,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共识,为我国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综合改革提供实践和支撑。
![]()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陈大立作主旨发言。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副局长马杰,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杨军,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凌,广东省教育厅总督学徐仕敏,广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敏生在开幕式致辞。来自全国11所合作大学的负责人出席本次会议,聚焦综合改革元年路径探索与格局性力量等核心议题,将“格局性力量”理念,转化为驱动教育综合改革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切实行动与可行方案。
开幕:聚焦全球视野与在地贡献
![]()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致欢迎辞。他提出合作大学肩负创新使命,联盟既是“抱团取暖”的平台,也是“各展所长”的空间,期待依托联盟促进合作大学能力跃升,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路径,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
会议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谷忠鹏主持。他表示本次会议恰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传达学习之际,合作大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前沿力量,更应肩负起制度创新、范式构建与引领示范的重要使命。
“教育强国,合作大学何为”
![]()
陈大立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历经二十年发展,合作大学已成为合作办学的旗舰和标杆。面对“教育强国,合作大学何为”的时代命题,合作大学应坚持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增强造血能力与发展韧性;强化“在地国际化”能力,切实提升自主办学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助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未来,合作大学的政策保障将进一步得到优化,希望合作大学充分发挥活力和潜力,打造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新型大学。
![]()
马杰强调,评价改革是推动合作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牵引,介绍了两年来“以研代评”创新实践及成效,并提出将强化政策保障与机制创新,推动修订相关政策、建立协同机制等措施,为合作大学预留自主发展空间。
![]()
杨军表示,协会发挥政府助手和政社桥梁作用,持续推动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未来将继续深化服务,助力合作大学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大作为。
![]()
杨凌介绍,留服中心正从“规模供给”向“质量赋能”转型,下一步将通过优化认证政策供给破解发展痛点、建强数据支撑平台赋能科学决策、加快系统升级迭代精准提升服务,为合作大学提供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的支持。
![]()
徐仕敏指出,广东已建成6所高水平合作大学、占全国半数以上,将系统实施“合作办学高质量工程”,打造立足湾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教育开放合作新高地。
![]()
陈敏生表示,广州将教育对外交流、开展合作办学作为提升城市能级重要抓手,将深耕大湾区教育融合沃土,推动合作办学创新平台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办学多元路径与融合实践
在主题报告环节,各合作大学分享了具有前瞻性的办学理念与实践探索。
![]()
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书记 沈伟其
《合作办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以宁诺为例》
![]()
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 丁树哲
《A Global Village on The New Bund——The portal city's portal stories》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纪委书记、校长助理 陈恒
《践行“一个品牌,两个校园”,携手高质量发展》
![]()
温州肯恩大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周东
《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型中美合作大学的实践与思考》
![]()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 李和章
《深化合作大学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 林丹明
《合作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对于合作大学本身的发展定位与治理模式,各校分享了具有代表性的思考与实践。宁波诺丁汉大学从党建引领立德树人、国际优势学科引进等方面推进“十四五”回顾与“十五五”展望。上海纽约大学提出从“合作者”到“合伙人”的关系跃升,推动“全球本土化2.0”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享“一个品牌,两个校园”的深度融合机制,提出通过设立实体化机制来实现高效协同。
温州肯恩大学阐释“国际化、创新型、高水平”的发展逻辑,通过建设国际前沿交叉研究院推动创新发展。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展示了致力于成为中俄合作典范的深度实践,就合作大学定位属性、人才培养和教育合作特区建设提出建议。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坚持“科研导向”与“数理为先”,剖析合作大学在治理结构上的独特性,强调中外办学主体协同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
昆山杜克大学政府事务副校长 蔡红涛
《面向未来:以能力为导向的创新育人探索》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 倪明选
《“合”而不同:以特色发展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
西交利物浦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 阮周林
《以结构升级驱动改革创新,构建融合生态助力教育强国: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常务副校长 周荫强
《AI+博雅教育新范式助力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
![]()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副校长(行政) 赵志裕
《AI时代培训大学生的适应职能Adaptive Intelligence》
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能力导向的育人实践成为焦点。昆山杜克大学以“面向未来:以能力为导向的创新育人探索”为题,提出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来系统塑造学生核心能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阐述了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重构实践,提出通过建立“共生共荣”的发展范式、弹性治理释放创新能力、形成“双向循环”的国际化办学格局来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同时,面对人工智能的浪潮,多所大学正主动将AI深度融入育人体系。西交利物浦大学设立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创建行业精英培养的融合式教育模式,并构建“教育+AI”战略框架,通过学术体系与结构升级驱动教育生态重构。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推进“AI+博雅教育”新范式,通过成立博雅智能学院、开设跨学科文理学士学位等措施,培养兼具人文情怀与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着力构建高弹性、综合性的STEM课程体系,并启动“HK Tech 300”计划支持学生职业发展,以应对未来职业结构的深刻变革。
聚焦核心诉求,共谋发展路径
主题研讨环节由教育部国际司涉外办学处负责人杨灿灿线上主持。各校代表围绕合作大学建设、发展和前瞻规划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并在会上对政策定位、招生培养、资源保障、机制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核心关切。涉外办学处对各校诉求给予了积极回应,并表示将继续与各合作大学保持密切沟通,围绕学校定位、联合培养、政策支持及协调机制等多方面探索实施举措,协同推进合作大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传承使命,接力前行
![]()
闭幕前,会议举行了轮值秘书单位交接仪式,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手中接过使命,不仅象征联盟的持续发展,更凝聚着各成员单位携手迈向新征程的共同愿景。
据悉,合作大学联盟成立于2014年6月,是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指导下,由全国11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含内地与港澳地区)合作大学组成的非营利性交流机制。联盟定期举办理事会会议,旨在凝聚合作办学机构力量,研讨共同问题,构建合作办学话语体系,推动我国合作办学事业健康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