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780篇文章
《中国帕金森病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已超500万,占全球患者总数的43%,成为中老年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后的“第三杀手”。很多人以为手抖、动作慢就是老糊涂,或是把它和老年痴呆画等号,但事实并非如此。帕金森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神经系统疾病,不是绝症,更不等同于智力衰退。
![]()
病理真相:大脑里的“运动调节器”失灵了
帕金森病的根源,藏在中脑黑质区:这里有一群专门分泌多巴胺的神经元,它们就像大脑的“运动指挥官”,负责协调四肢动作、控制肌肉张力,让我们抬手、走路、写字都能流畅自然。
当这些神经元因为衰老、遗传或环境因素变性坏死,且数量减少超过70%时,大脑里的多巴胺就会断供,运动信号传递受阻,随之出现“抖、僵、慢”三大核心症状:
静止时手指像在数钞票或搓丸子,活动时反而减轻,这是帕金森独有的静止性震颤,常从一侧手开始,慢慢可能蔓延到手臂、腿部;
肌肉像涂了胶水一样发紧,转身、抬手、弯腰都倍感费力,面部表情越来越少,形成“面具脸”,医学上称为铅管样强直;
穿衣、扣纽扣、刷牙的动作明显变慢,写字越写越小(俗称 小写症),走路起步困难,一旦迈开步却越走越快,停不下来,像刹车失灵的慌张步态。
更易被忽视的是非运动症状
超半数患者早期会出现嗅觉减退(比如闻不到饭菜香、香水味),40%会伴随抑郁(不是单纯的心情不好,而是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器质性问题),还有长期失眠、便秘等,这些症状甚至可能比手抖、动作慢更早出现。
关键误区:帕金森病≠老年痴呆
这是最常见的误解,两者看似都和老人相关,实则是完全不同的疾病,用一张表就能看明白:
![]()
简单总结
帕金森患者是“身体不听指挥”,但思维、记忆都没问题;老年痴呆患者是“脑子记不住事、认不清人”,早期运动功能完全正常。
治疗方案:从控制症状到全程管理
目前帕金森病虽无法根治,但《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明确指出,“早诊断、早治疗”能让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与普通人无异。治疗不是单一用药,而是组合拳式的全程管理:
药物治疗
核心是补充外源性多巴胺(比如常用的左旋多巴),或是增强大脑内多巴胺的活性,相当于给罢工的运动系统“充电”,有效延缓症状进展;
手术干预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通俗说就是植入脑起搏器,通过微创手术将细小电极置入大脑特定区域,精准调控神经信号,可逆且可调节,适合药物效果不佳的中晚期患者;
心理支持
抑郁是帕金森患者的常见困扰,亲友的陪伴、理解,加上专业心理疏导很重要,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抗抑郁药物;
康复训练
太极拳、散步、简单的肢体拉伸都能维持肌肉弹性,改善平衡能力,还能缓解便秘、失眠等问题,是药物的最佳搭档;
居家护理
浴室铺防滑垫、床边装护栏、家里保持充足光线,这些小细节能有效预防患者跌倒(跌倒也是帕金森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五大预警信号,早发现早干预
很多患者因为不了解症状,耽误了就诊时机。我国患者平均就诊延迟半年以上,近半数人一年都难确诊。其实只要留意以下信号,就能早发现、早干预:
1、手指静止时不自觉震颤,紧张时加重,活动后减轻;
2、写字变小、笔画扭曲,和以前的字迹差别明显;
3、穿衣服、扣纽扣、系鞋带的速度明显变慢,比同龄人费力;
4、面部表情僵硬,很少微笑,看起来没精神;
5、长期失眠,夜间频繁踢腿、喊叫,或白天嗜睡。
要知道,诊治越晚,病情进展越快,药物副作用也会更明显,早一步就医就能多一分主动。
科学抗帕,生命不必慢下来
帕金森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误解和拖延。它不是老糊涂,也不是绝症,而是一场需要耐心和科学应对的持久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手术、康复的综合运用,能让患者长期维持高质量生活。
如果身边的老人出现手抖、动作慢等情况,别轻易归为老了,及时带他就医检查;如果家人确诊,也不必焦虑,用科学的治疗方案、细致的护理和满满的陪伴,就能帮助他们对抗疾病,让生命依然流畅、有质量。
作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王明宇 主治医师
![]()
![]()
![]()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