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海潮回音:新时代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青年故事

0
分享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给留学人员的回信和重要讲话中,都表达了对于广大留学人员学成报国、发挥作用的殷切期待。在促进中外交流互鉴中发挥独特作用,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赋予留学人员的新使命。

回望百余年留学史,中国留学群体从清末“破壁者”的敢为人先、远渡重洋,到新中国建设时期“对话者”的兼收并蓄、沟通中外,再到新时代“传播者”的自信从容、引领价值,处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这一群体始终传承着同一股精神——既是求知报国的初心,更是沟通世界的担当。百余年来,这股精神在见证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民族复兴的同时,也塑造了中国青年在世界舞台上的精神风貌。

作为长期旅居海外的学者,我一直在跨文化语境中思索民族发展与文明互鉴间的深层关联。从近代学子远渡重洋寻求救国真理,到当代学者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国智慧,留学群体的角色演进深刻映照出中华民族从追赶到引领的伟大跨越。从“以求知为主”到“交流互鉴”再到“主动传播”,这三次重大转变既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客观反映,也是我国对外工作不断变革的必然结果。


1872年,首批中国教育使团(ChineseEducationalMission)学生抵美合影。该项目由容闳(YungWing)倡议发起,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政府大规模资助留美行动。这张照片拍摄于1872年,从1872年至1875年,共有约120名中国少年儿童越洋就学


1919年4月,华北欧美同学会第二次年会在清华园召开,展现了当时学子的生活状态以及欧美同学会的国际交流性质。与会者中可辨识蔡元培、张伯苓、胡适等人

破壁者:从“以学为本”到点燃复兴之火(1872年-1949年)

1872年首批官派留美幼童远渡重洋,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的留学群体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在“器物革新”与“制度变革”的探索中,将西方先进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民族觉醒注入思想动能。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回国人员,如詹天佑将铁路工程技术带回祖国,参与京张铁路建设,为中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一批留学归国人员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理念,引领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关头,留学群体怀揣救国理想,不仅在科技、工业领域贡献力量,也广泛引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学说进行探索,形成了兼收并蓄、以中为本的文化自觉。这些探索虽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命运,但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这一阶段虽以学习借鉴为主,但留学群体通过译介西方著作、创办报刊、建立学会,为民族自强和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们的精神特质在于无畏和担当。在国力积弱、百废待兴的年代,出国求学并非一条安稳之路,但留学人员以民族存亡为己任,毅然踏上探索之途。他们用知识改变了中国技术落后的面貌,用学问为国家独立与民族振兴筑起根基。这种破壁精神,铸就了留学报国传统的精神底色。


1959年5月,中国留学人员在苏联与时任列宾美术学院校长奥列施尼柯夫(后排左六)合影


1978年12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人民大会堂为首批52名公派赴美留学人员送行。这张集体照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教育对外开放的经典影像

对话者:从技术引进到文明互鉴(1949年-2001年)

新中国成立后,留学工作始终服务于国家建设大局。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批学子赴苏联学习冶金、机械、航空等领域技术,如著名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导弹专家屠守锷等,他们学成归国,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赴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留学的人数迅速增加,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国际金融等领域的归国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注入活力。

这一时期,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留学人员代表崭露头角,在全球舞台展现出重要影响力。在科技创新领域,众多留美归国人才投身于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初创和壮大,成为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全球治理层面,越来越多的中国籍学者在国际机构中担任要职,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我国争取更多话语权。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此后,中国对外开放步入全新阶段,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显著加快。在此背景下,广大留学人员活跃于国际经贸、法律、金融、文化等领域,他们不仅在外资企业落地中国的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也在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如在国际谈判与跨国项目合作中,具有双语能力和跨文化背景的留学人员往往能够兼顾国际规则与中国立场,确保合作的顺利推进;在跨国投资、技术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领域,留学群体已逐步成长为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留学人员组织和海外学人社团也日益壮大。他们通过举办国际经贸论坛、前沿科技展览与多元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将国际先进经验与资源引入国内,也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的发展故事。无论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还是在国际智库撰写有关中国经济改革与政策的研究报告,这一代留学人员开始以多样化的方式,为中外制度学习和经济交流提供智力支持。他们从知识与技术的引进者,成长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与深度合作的推动者,为新时代更广泛、更深入的文明互鉴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形象的塑造者与传播者。


美国旧金山唐人街春节游行现场,是舞龙舞狮、花车与社区参与者交织的文化盛典

传播者:从交流互鉴到价值引领(2001年至今)

奠基与积累(2001年-2012年)。这一时期,中国在多个领域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的举办,成为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留学群体在其中亦发挥了积极作用,许多学子通过担任志愿者、参与国际传播项目和推动中外学术合作,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快速发展的中国。与此同时,归国学者也在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传媒与国际组织中推动国际对话,他们的研究成果帮助中国在全球学术讨论中的声量日益增强。这一阶段,中国也从“单向学习”逐渐转向“对外表达”,为新时代的主动传播积累了丰富经验。

自信与引领(2012年至今)。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海外学子的使命担当发生深刻转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海外留学人员不仅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更要主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长期在海外高校从事学术研究的中国青年学者,我有幸亲历并见证了东西方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碰撞与融合。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持续升温,但其认知仍存在偏见与误解。这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当代海外留学人员的使命担当,是要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这一使命的践行,并非依靠宏大的叙事,而是依托于无数具体而细微的日常实践与专业交流。在国际高校的课堂与科研合作中,中国学生学者会主动引入本国发展实践案例,从脱贫攻坚的成就到绿色能源的创新,以数据和事实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在国际研讨会与学术会议上,他们则运用国际通行的话语体系,将中国的发展理念、政策逻辑和文化价值进行系统化呈现,为国际受众提供理论视角与事实依据。这样的传播不仅存在于学术场景,也渗透在日常交往中。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中,海外留学人员会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让文化理解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加深。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日益多元。许多留学人员会利用社交平台,以短视频、播客等形式,记录并分享中国城市的发展变迁、非遗技艺的传承故事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日常,这种年轻化、国际化的语言,成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有效途径。

身处社会科学领域的海外青年学者,在国际话语体系中承担着独特而重要的使命。社会科学不仅关注经济与制度,更关乎价值观与发展理念的阐释。在这一领域的学术耕耘与思想传播,既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底,更离不开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海外青年学者直接面对西方的学术标准与舆论环境,如何运用基于中国实践的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回应国际关切,以严谨的理论与事实打破刻板印象、消解偏见,将影响更加均衡、公正的全球话语格局的构建。

这项工作,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明互鉴得以深化的前沿阵地。海外青年学者应勇于担当,以平等、开放、理性的姿态参与全球学术讨论,在比较研究和跨文化对话中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成就。唯有筑牢学术自信的根基,方能更有效地在国际舞台上传递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数百万学成归国的留学人员已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是国内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文化传播与公共管理的中坚,更在国内高校推动国际课程建设,在科研机构带动跨国合作,在企业与文化机构中引领对外交流与文化产业创新。可以说,海内外留学群体的双向互动与协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传播合力。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当代海外留学人员和归国学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形象传播的重要桥梁。他们以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在跨文化语境中真诚对话,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互鉴共鸣,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注入更多理解、信任与共同发展的新动能。

百年留学史,是一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外学者应肩负起新的时代使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四个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在促进中外理解沟通中展现新作为;坚守爱国情怀,把个人发展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在国际场合旗帜鲜明维护国家利益,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切,澄清误解、消除偏见,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深化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要借鉴各国文明的有益成果,促进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共同发展。(作者 薛子敬系英国伦敦大学亚洲和非洲研究院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青联委员。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11期)

作者:薛子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教育新闻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部直属中国教育报刊社主管
66212文章数 125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