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文物何以中国?上大这场讲座带你深读中华文明!

0
分享至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11月11日下午,2025年“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在上海大学行政楼报告厅火热开讲。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管委会副主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主任段勇教授围绕“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文物中的中国”这一主题展开专题讲座。

段勇教授聚焦中华传统文化,以文物为载体透视中国,并结合具体案例与相关数据,为在场观众带来了一场中华文化盛宴。他着重盘点了我国文化遗产资源,同时聚焦文化遗产前沿动态,从机遇与挑战两个角度引出了对“当代大学应何为、当代青年应何往”等问题的解答。


本场讲座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大学共同主办,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采取“线下讲座+线上直播”的形式。来自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社会学院等多个学院的两百余位师生代表现场听课。在线上云课堂,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五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师生,以及上海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的采编人员共4000余人次通过“线上直播”同步听课。

本次国情教育讲座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晴川主持。


1

概念厘清:从“文物”到“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这一用语出现时间较晚,但影响深远,奠定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现代化的基础。”段勇教授首先肯定了“文化遗产”这一学术用语出现的重要意义。

从古老的《左传》到新中国的法律文件,“文物”一词穿越千年,其内涵不断丰富。随着1950年《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的颁布,“文物”正式取代“古物”,成为国家话语体系中的法定名词。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真正飞跃,始于与国际概念的接轨。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在2005年出现——国务院首次在正式文件中使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将其确立为一个涵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性体系。这标志着中国的文化保护理念实现了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性跨越。


2

家底盘点:多维度的国家文化遗产清单

“我国文化遗产家底包括60项世界遗产,这是关注度最高的,在世界上影响也是最大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我国共有44个世界级项目,总数同样居世界第一。此外,还有记忆遗产部分,占比相对较少。”

我国的文化遗产“家底”究竟有多丰厚?讲座中,段勇教授以一系列翔实数据,勾勒出一份多维度的国家文化遗产清单,展现了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华文明所拥有的庞大物质载体。在物质文化遗产部分,段勇教授从历史渊源与工艺技艺角度,生动解读了从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历史聚落,到故宫、应县木塔、布达拉宫等恢宏建筑,再到陶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等国之瑰宝。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他辨析了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的界限,并对我国记忆遗产申报数量相对较少的现状表达了关注,呼吁社会给予更多重视。


3

前沿聚焦:遗产保护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的文化遗产事业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文博热’健康发展,如何在国际规则下推进文物追索,是摆在所有文化遗产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

讲座中,段勇教授指出,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文博热”持续升温: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位居世界前列;热门场馆“一票难求”,公众参观需求旺盛,显示出全社会日益增强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为遗产保护开辟了新路径。“全景故宫”、沉浸式vr等创新项目,不仅让静态的文物“动”了起来,更以数字化形态实现了文化的永久保存与广泛传播。

然而,繁荣景象之下,挑战同样严峻。段勇教授特别强调,气候变化正成为文化遗产最直接且紧迫的威胁之一。极端天气频发,对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露天遗址和古建筑构成严重威胁。对此,他提出应研究搭设保护设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为脆弱遗产撑起“保护伞”。与此同时,流失文物的追索仍是未竟的征程。段勇教授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文物流失国之一,大量珍贵文物流散海外。他强调,在追索过程中,必须尊重文物所承载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这不仅是法律与道德的诉求,更是维系民族文化根脉的必然要求。


4

时代使命:大学何为,青年何往

“我们的文化遗产既承载着历史的荣光,也参与塑造着当代的文化自信,更将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发展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所有文化遗产工作者和爱好者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面对浩瀚的中华文化遗产,大学何为?青年何往?讲座中,段勇教授给出了清晰的答案,系统阐述了高等院校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时代使命与行动路径。第一,培育“完整文化遗产观”重塑认知体系。要从内涵、空间、时间三个维度建立系统认知。第二,传播“全生命周期文化遗产观”,尊重遗产的生命规律。他强调,文化遗产并非静止的标本,而是拥有“前世、今生与后世”的生命体。第三,构建“文化遗产学”,发挥大学的核心作用。他以上海大学的实践为例,指出高校已深度介入这一领域:先后完成“文化遗产知识体系框架研究”等关键课题,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研究”,汇聚学界权威专家共同推进学科发展。


在提问互动环节,现场气氛活跃,交流热烈。来自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与段勇教授展开了深度交流,从“如何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到“数字技术如何为文化遗产注入灵魂”,问题涵盖文化解读、实践转化与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段勇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研究阅历与学术积淀,对每个问题都给予了耐心解答。他勉励在座青年:“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足下,大家可以从参观身边的上海大学博物馆做起,从你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主动去亲近、了解、研究,并最终投身于这份伟大的事业。”



讲座后,来自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李子艳同学表示,段勇教授的讲座使她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有了立体认知。身为新闻传播学子,未来将以数字化传播为优势,用专业搭建沟通桥梁,助力中华文脉代代相传。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张海颖同学表示,自己深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物保护的时代意义。作为博物馆专业研究生,今后将紧盯前沿、深耕专业,融理论于实践,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学术讲座不仅在各新闻传播学院、全市各区融媒体中心编辑及记者中获得积极反响,线上直播时,不少社会听众也踊跃“蹭课”。上海市公安局二级巡视员殷慧玉全程收看收听了段勇教授的学术讲座,认为讲座内容十分精彩,令人大开眼界,很有收获;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职员任文伟认为,段勇教授的报告是对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尤其是对文物中的中国的一次重要而生动的解读,听课后他激发了想去实地参观文物的热情;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汤江老师表示,听课感觉极好,讲座系统地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让我们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临港新区管委会副巡视员陈永平、复旦大学出版社医学部主任魏岚等也对本次讲座给予了积极评价。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文字:王静 洪紫莹

图片:赵思雨 唐梓晴

责编:吴沁


上观号作者:上海大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2735文章数 7577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