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⑤丨涵育文明之花:多维发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0
分享至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童彤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位列其中。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与前提。”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十五五”时期,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并行不悖,持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久久为功、多维发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翼齐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更是人民生活的精神家园。“十四五”时期,中华文明持续迸发蓬勃生机。“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重点要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方面下功夫。

“近年来,国家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在数字时代,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任重道远,要建设好新一代文化基础设施,比如,国家文化大数据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张晓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在于文明底蕴与时代趋势的结合,最终要落到能引发共鸣的情感亲和力上,“思想、精神、价值、影响力等要通过情感共鸣才能真正扎根并发挥作用。”

“十四五”时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健全。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群众享受文化服务有了更多的好去处。

“在2035年远景目标的引领下,五年来,我国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势必要求进一步突出文化发展部署要求,围绕总任务和总目标、各有侧重地部署相辅相成的工作安排。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于10月28日发布。《建议》提出“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并重申“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其中也部署了“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两项任务。

“一方面,《建议》明确了‘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的目标,另一方面,更在具体任务和部署上鲜明揭示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的强烈意图。”周洪宇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两条腿”走路才能“行稳致远”,确保文化市场和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共同繁荣。

在“大力繁荣文化事业”方面,周洪宇认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至关重要,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机结合,“一旦成功构建了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可进一步对外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从而推动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这个工作有助于文化创作和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结合,从而多维发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周洪宇指出,《建议》提出“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体制机制改革对于激发文化市场活力不可或缺,也是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真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根本保障和有力抓手。

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近年来,承载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文化产品如影视作品、书籍频繁“出海”,早已形成了一定的国际传播力。

当前,开拓海外文化市场,鼓励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和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正面临全新机遇,如何更好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正在成为“十五五”时期重要任务之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对此,《建议》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要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创新传播载体和方式,加强重点基地建设,增强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挥中华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归根结底是情感亲和力,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软实力。”张晓明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此基础上,此次更强调了“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意在更好地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

在张晓明看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赢得人心,积极寻求与域外民众共同构建“可分享价值”,获得认同并被接受,“在讲文化的时候,要落到民心相通上,最终在文化上实现情感共鸣并真正扎根。”

“在国际市场讲中国故事的时候,要避免强化宣传感,而是要强化生活化表达。”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要尽快形成国际国内市场“通吃”的文化产品,以提升文化附加值和文化影响力。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讲好中国故事,少不了来自政府部门的鼓励和生活化创作。

陈少峰认为,其主旨是“不仅自己要发展好,还能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发展”。通过合作来影响别人,从而体现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正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体现,也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周洪宇强调,围绕本世纪中叶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要求,提升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让全世界各界人士对中国改革增进理解和支持,是文化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展望“十五五”,中国将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搭建对话桥梁,持续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山西记者站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时报山西记者站
关注宏观及山西经济社会热点!
5459文章数 38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