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聚焦智慧民航|共同探寻中小机场高质量发展路径 让安全成为高效、便捷、舒适的基石

0
分享至

(策划:王丽杰 制作、剪辑:李佳为、张之涵)

10月30日~31日,一年一度的中小机场盛会——第七届中小机场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在四川成都举办。来自民航局机场司、空管办,民航质监总站、西南空管局以及十几家机场集团和中小机场,部分地方政府、航空公司、科研院校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代表,围绕“协同创新共筑基石”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其中,中小机场空管发展、鸟击防范、外来物及跑道侵入风险管控、残损航空器搬移等关键安全议题成为论坛焦点。嘉宾们结合实战案例分享的经验做法与创新思路,为破解中小机场安全运营难题提供了宝贵借鉴。

中小机场

高质量发展

更强调安全、质量和效益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机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小机场的贡献。民航局机场司司长马志刚充分肯定了中小机场的作用:中小机场已经成为国家机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大众航空市场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是解决民航发展不平衡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

在机场领域,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强调机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面对“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机场”的问题,在论坛上,马志刚强调,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以安全、服务、效率为原则导向,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为目标成果,对机场从规划设计到生产运行的各生产要素进行全方位优化,实现安全运行保障有力、生产管理精细智能、旅客出行便捷高效、环境生态绿色和谐。只有外在形式与“安全、高效、便捷、舒适”的内在功能有机结合,外在品位与高品质的内在质量有机统一,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和追求的机场工程,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

中小机场高质量发展,目前依然面临着一些阻碍。截至今年9月,全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267个,其中中小机场189个,占比71%,但旅客吞吐量占比仅为6.2%,数量多、运量小的特点十分突出。民航局机场司安全处处长张严峰表示,当前近90%的高原、高高原机场都是中小机场,且大多数中小机场位于偏远地区,条件苦、工资低、兼职多,人员队伍稳定性差,给中小机场带来了更大安全压力。

如何全面提升中小机场安全保障能力?对此,张严峰建议针对中小机场运行特点,全力杜绝跑道侵入和助航灯光故障等涉及跑道安全的核心风险,严控鸟击航空器这类主要风险,积极应对无人机扰航等新型风险,系统提升残损航空搬移能力,并密切关注飞行员反映的各类涉及运行安全的问题,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动性。此外,要加强机坪运行的统一协调管理,进一步优化中小机场机坪运行秩序。

除此之外,在工程建设方面,中小机场面临的问题较枢纽机场更为突出。民航专业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站长朱文欣表示,部分机场在建设程序、管理组织、工程监理、质量管控、验收把关等关键环节存在短板。此类问题既损害工程品质和本质安全,也为机场后续运营埋下隐患。民航质监总站一方面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狠刹歪风邪气,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立规明则,强化主体责任和首要责任,破解各环节管控难题,通过系列举措筑牢机场工程质量防线,让建设者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跑道安全

织密风险防护网

全面提升中小机场安全保障能力,抓好跑道安全是关键。在中小机场,跑道侵入、出现FOD(跑道外来物)的风险大、概率高,必须加大防范力度,确保跑道运行安全。

在这一方面,衢州机场研发的防跑道侵入设备采用纯光电技术,通过事先设定的轨迹对场区进行扫描,对目标进行感知识别。发现可疑目标后,机场控制多部转台对目标进行锁定跟踪,从而实现对人、车、机和航空器的高精度、低成本实时定位。在能见度不低于10公里条件下,该设备对30厘米粒径目标预警距离不小于3公里。

位于高海拔戈壁腹地的青海格尔木机场,在FOD防范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机场全面推行“望闻问切”精准处置法,实现FOD快速溯源与靶向治理,有效降低了同类隐患的重复发生率。同时,格尔木机场还联合青海省内海西州德令哈、花土沟两个支线机场,每月上传异物类型、发生环节、处置结果等信息,共同建立高原机场FOD数据库。通过共享数据,工作人员发现青海西部机场普遍存在“冬季冻融导致道面剥落碎石”的问题。据此,3个机场联合定制了专用道面修补材料,使此类FOD发生率平均下降了45%,实现“一次研发、多场受益”。

淮安涟水机场通过智慧化手段,探索跑道防侵入运行协同,全链条防范跑道侵入,实现从“人盯人防”到“智能技防”的转变。以场务跑道检查为例,系统智能生成跑道“空闲时间窗”,场务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即可完成申请提交,管制员依托空管自动化系统进行在线审批,系统实时推送作业倒计时提醒,塔台与机场作业人员同步掌握运行预警信息,实现“申请—作业—撤离”闭环管控。

淮安涟水机场依托AMDB(机场地图数据库),以距跑道中心线为基准,精准划定80米预警区、75米告警区,一旦有车辆或人员无申请闯入,系统便会瞬间在塔台、车辆和人员终端上同步发出声光告警,实现秒级响应。针对管制员口误可能引发的跑道侵入,引入语音识别与意图分析技术,精准捕捉复述错误、跑道指令重复等人为风险,筑牢跑道安全的第二道防线。

鸟击防范

创新构筑立体防线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机场周边生态环境也得到显著改善。植被恢复、湿地保护、林地面积增大直接导致鸟类种群数量增加,其活动范围与机场净空区域产生了更多重叠。随着民航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改善,航空器数量与鸟类种群数量呈现“双增长”态势,鸟击已成为威胁航空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面对这一挑战,不少机场分享了创新实践。昆明机场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迁徙季鸟防方案。通过日数据对比、周数据分析、季数据融合,机场打造了“大数据看板”,让驱鸟策略的整体适配性更强,彻底告别“拍脑袋”决策;通过数据分析和筛选,利用DNA残留物鉴定技术,锁定13种重点防范对象。结合本地虫情调研,机场对市面上的杀虫剂开展耐药性实验,最终用11种药剂组合出4套“季节配方”,精准切断鸟类食源。

近年来,昆明机场强化科技赋能,从传统驱赶转向智能预警,提高鸟击防控效率。针对传统驱鸟假人“固定暴露、鸟类适应快”的问题,员工自主采购假人壳体、推杆、发声装置,通过编程实现“匍匐—起立—抬枪—射击”动态动作,延长鸟类适应时间。在探驱一体技术上,创新利用机场ADS-B信号,形成“飞机接地—鸟群监测—设备联动驱鸟”的智能闭环,既节省资源,又提升防控精准度。

长期以来,夜间驱鸟是鸟击防范的难点。针对夜间航班频繁起降、防范难度大等情况,鄂州机场重点开展了三项新技术应用。一是使用雷达鸟情探测系统,为精准驱鸟提供数据支持;二是使用手持红外热成像配合猎枪,开展夜间驱鸟作业;三是使用无人驱鸟船,对机场周边水域进行自动化、常态化巡航,并通过声波、激光、强光灯等驱赶手段,为现有防范体系提供有效补充。

残损航空器搬移

建立高效应急响应体系

残损航空器搬移是机场应急处置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效率直接影响机场恢复运营时间。由此带来的机场跑道被占用、航班大面积延误甚至取消和旅客滞留等,对涉事机场影响较大。

从近年来全球航空器发生事故的数量来看,航空器事故数量呈明显增长态势。从事故类型来看,航空器冲偏出跑道、发动机、起落架、舱内和地面不安全事故约占总体事故的67%。其中,航空器冲偏出跑道占比最高,达到18%,每次占用跑道时长平均超过14小时,给涉事机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经济损失。

首都机场集团大兴机场消防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认为,应对残损航空器搬移事件,贵在充分的事前准备、严谨的过程控制、高效的组织协调,借助残损航空器搬移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不断锤炼队伍,以练养战,积累经验。具体来说,应对残损航空器搬移事件,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搬移过程中防止出现二次损伤。此外,高效的组织协同也很重要,单靠机场消防队或者航空公司的机务维修团队是很难完成搬移的。根据近年来民航局机场司发布的相关文件规定,至少需要航油、机务、配载、消防、土木工程和危化等九个方面的专业人才能共同完成残损航空器搬移。

在大兴机场消防管理部看来,机场需要完善“一机一预案”,对设备进行经常性养护,加强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平时多进行各个专业的合作演练,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中小机场由于设施设备配备、人员培训、实战等方面经验相对缺乏,一旦发生航空器冲偏出跑道的特殊情况,搬移工作面临巨大考验。在论坛上,通辽机场相关负责人回顾了2018年残损航空器搬移过程。该事件造成跑道被占用21.3小时,13个航班的895位旅客出行受到影响。

经过复盘和反思,通辽机场在设备物资配备、人员培训、制度完善和协议签订等方面开展了针对性改进工作。优化残损航空器搬移设备物资配置,配备相关设备;强化骨干人员培养,针对消防、场务、机务人员开展专项操作培训;修订残损航空器搬移预案,明确组织机构与职责,以及机场与航空公司分工;签订残损航空器搬移协议,明确“搬移方案制订、费用结算、责任划分”等核心条款;发挥区域残损航空器支援机场作用,签订支援协议,评估运输能力,定期开展联合培训;与地方交通运输单位签订物资支援协议,明确支援设备物资的名称、具体型号、数量、联络方式等。

中小机场空管

稳步提升保障能力

空管是民航生产运行的中枢,肩负着保障国家空域系统安全和高效运行的使命。中小机场空管是民航空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机场组织生产管理的运行中枢,是国家交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民航空管系统快速发展,而部分中小机场空管进步较为缓慢,仍存在安全基础薄弱、保障能力不足、空管人才短缺、设施设备滞后、管理模式粗放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小机场的发展。

民航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空管处副处长崔闽介绍,为提升中小机场空管安全保障能力,2023年底,民航局印发了《中小机场空管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聚焦“人才梯队建设、设施设备升级、管理效能提升”三大领域,并提出具体任务。

2024年6月,民航局空管局细化提出了《统筹中小机场空管单位共建现代化空管体系行动纲要》,分别以2025年、2030年、2035年为目标年,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夯实基础,推动中小机场空管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第二步是重点突破,初步实现全国民航空管业务一体化运行;第三步是全面升级,推进全国民航空管单位一体化管理,全方位成为世界一流空中航行服务提供者。通过分阶段推进,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面提升整体安全裕度和运行效能,为构建世界一流空管奠定基础。

有了政策的指引,空管系统在统筹中小机场空管发展中不断发力。2024年9月5日,全国首个中小机场群异地进近管制区——川南进近管制区——正式启用。民航西南空管局副局长汪宏伟介绍,这是西南空管局深入梳理分析泸州、宜宾机场空管保障能力现状和飞行矛盾情况,协同相关单位,探寻助力川南地区民航协同发展的“最优解”。

川南进近管制区以统一气压基准面、统一飞行程序、统一间隔标准、灵活开放扇区的“三统一、一灵活”协同方式,统筹规划管制区空域结构,不仅提高了泸州、宜宾机场的航班正常率、空域容量、运行效率,还提高了协同效率、安全水平,减轻了机场塔台的工作负荷,为未来航班量的增加提供了较大空间。与此同时,西南空管局还在人员培训、设备运维、专业指导等方面给予中小机场大力支持。

安全是行业发展的基石。我国机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小机场高水平安全的保驾护航。相信随着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中小机场将更好地发挥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民航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中国民航报 记者高雅娜)


(本文刊载于中国民航报2025年11月12日5版)

《智慧民航》导刊每周三

与广大读者见面

让我们一起

聚焦智慧民航建设热点

擘画全新未来

期待您的来稿!

投稿邮箱:icanews@163.com

编辑|李季威

校对|张 薇

审核|程 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民航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民航报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3897文章数 49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