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追《四喜》时,比起冯母早年的刁难,更让我膈应的是许家父母找上门的那场戏。
沈明珠刚熬过丈夫牺牲的锥心之痛,亲生父母就带着哭天抢地的戏码闯进来,张口就要认亲回家。
可这三十年里,他们连这个女儿的存在都未曾想起过,这般迟来的深情,怎么看都像场精心编排的表演。
![]()
沈明珠的福气,从来不是血缘给的。被沈家抱养后,她得到的是实打实的偏爱,甚至能压过亲生儿子一头。
这种超越血缘的疼惜,才是真正的“投生好命”。后来嫁给冯建奇,那个把她当珍宝的富二代,两人心心相印的模样,连婆婆的蛮横都成了不值一提的小插曲,毕竟冯家家业最终是儿子的,有丈夫撑腰,再横的婆婆也得低头。
可这一切安稳,都在冯建奇见义勇为牺牲后碎了,连带着冯母的态度都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蛮横变成讨好,只为让她保住冯家血脉。
![]()
如果说冯母的转变是势利到真实的人性,那许家父母的认亲就满是逻辑硬伤。
亲生母亲喻静香得知有个“二丫丫”在世时,哭得梨花带雨,说什么也要接回去。
可三十年前,她刚做完双胞胎手术,醒来就剩个儿子,难道就没追问过另一个孩子的下落?就算老太太说孩子是死胎,那也是自己身上掉的肉,连个坟头都没立过,这“心疼”未免太廉价。
更离谱的是,连亲姐姐许知夏都是一脸愕然,可见这三十年里,许家除了老太太,根本没人知道沈明珠的存在。
![]()
许父的表现更像个跳梁小丑。年轻时喝了酒就打架斗殴,犯流氓滋事罪进监狱,对孩子不管不顾。
得知有个女儿在世,立刻跳出来把死去的老太太骂得狗血淋头,把自己缺位父亲的责任摘得干干净净。
这对夫妻的操作,完美诠释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比起冯母明晃晃的势利,这种伪善更让人不齿。
![]()
更关键的是,他们的认亲逻辑完全违背了现实常理。有研究数据挺戳心的,68%的收养家庭在接纳孩子后都会面临不小的心理压力,沈家把沈明珠养得如花似玉,背后是三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可许家父母既没打听她过得好不好,也没考虑过她和养父母的情感纽带,上来就要求“接回家”,仿佛她是件可以随意丢弃又捡回的物件。
现实中真正的寻亲,往往是小心翼翼的试探,若对方过得好,便默默守护不打扰;若过得不好,再伸出援手弥补,这才是真的为孩子着想。
![]()
沈家父母的反应更显真实,得知有人寻亲时,沈妈妈的提心吊胆,藏着的是三十年养育的珍视与不安,生怕自己视若珍宝的女儿,被所谓的“亲生父母”用血缘绑架走。
这种忐忑,比许家父母的声泪俱下更有说服力。就像《小巷人家》里那些真实的家庭互动,好的亲情从来不是靠戏剧化的冲突撑起来的,而是藏在日复一日的付出里。
许家父母的认亲,倒更像《北上》里为了制造冲突硬凑的狗血情节,用力过猛反而失真。
![]()
其实《民法典》里早把话说透了,收养关系一旦成立,养父母和养子女的权利义务就和亲生父母没区别。沈明珠与沈家三十年的情感羁绊,早已超越了血缘。
被收养的孩子往往会经历身份认同的困惑,可沈家的爱给了她足够的底气。许家父母想靠“亲生”二字就夺走这一切,未免太天真。
剧里后续沈明珠认不认亲还未可知,但从情感逻辑来讲,不认才是最合理的选择。亲情从来不是靠血缘盖章的,而是靠三十年的一碗一筷、一朝一夕喂出来的。
![]()
沈家父母的含辛茹苦,比许家父母迟来的表演珍贵千倍。毕竟血缘是天生的,但爱与责任,从来都是选择。
许家父母连最基本的“不打扰”都做不到,又凭什么奢求女儿的原谅?这世间最不值钱的,就是迟来的深情和未经付出的血缘绑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