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西贝伦开幕,欧盟推出的“碳边境税”成为会议焦点。
这项政策实质是欧盟对进口的高污染产品征收“环境税”,使其价格不低于欧盟本地产品,涉及钢铁、铝、水泥、电力等行业。
由于中国和印度是这些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受到的影响尤为直接。
欧盟单方面推进碳税,令其与中印关系更趋紧张。
多国批评这是“变相的保护主义”,看似为环保,实则可能阻碍公平贸易。
分析指出,若2026年碳税全面实施,中印将面临经济损失,印度GDP可能下降0.5%,中国钢铁等出口也会受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自身在建设风电、太阳能设施时,同样依赖中国的钢材供应。
根据碳税规则,进口商须申报产品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若超出欧盟标准,就需按碳价购买“排放凭证”。
目前欧盟碳价约为每吨70欧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00欧元,可能导致钢铁成本几乎翻倍。
为此,中国、印度和玻利维亚等国要求在大会议程中讨论“单边贸易措施”,希望就碳税展开对话。
欧盟解释其目的是防止“碳泄漏”,避免企业为逃避严格环保标准而外迁,并称这是激励全球提升环保水平的手段。
但发展中国家指出,此举违背《巴黎协定》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历史责任更大,不应将自身标准强加于人。
专家警告,相关争议可能干扰气候资金、技术合作等关键议题的讨论。
尽管争议持续,预计欧盟自2028年起每年碳税收入仅约14亿欧元,专家认为其对全球减排影响“微乎其微”。
因此有建议称,欧盟应将部分收入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减排,以缓和矛盾。
事实上,去年气候变化大会上巴西等国就已反对碳税,认为其具歧视性,中国也在世贸组织提出质疑。
今年九月,中方公布了新的气候目标,承诺将全经济范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峰值降低7%至10%。
同时,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要提高到30%以上,并力争实现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36亿千瓦。
这种系统性转型已带来切实成果。
![]()
中国在光伏制造、电池技术和电动汽车领域取得的全球领先优势,有效减少了排放。
对比之下,部分发达国家的行动则显乏力。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其油气业的甲烷排放(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80倍)反而激增。
欧盟虽设定了2040年减排目标,却允许用海外碳信用抵销部分责任,实际减排力度大打折扣。
中国使太阳能、风电和电池的成本大幅下降,保持了市场竞争力。
中国制造的清洁能源产品遍布全球,太阳能发电成本已低于十年前预期的一半。
本土风光电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使其排放增速放缓,今年燃煤发电量甚至出现下降。
成本的降低,部分弥补了发达国家资金支持的不足。
在印度、巴西等地,最廉价的电力来源已从煤炭转变为来自中国的太阳能与电池组合。
亲爱的读者们,长按扫描二维码
欢迎加入国际热点群
每日第一时间分享热点资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