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与花桥医院联合打造的“院中校”人才培养模式再结新果。继上月隆重举行“现代学徒制”拜师结对仪式后,该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2025级大一新生再次走进花桥医院康复科,将《康复基础》的课堂直接搬入临床一线,由他们的“产业导师”——花桥医院康复科主任潘学峰亲自授课,标志着校院合作从“仪式”正式迈向“常态化运行”的实质阶段。
![]()
此次教学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不同于传统教室,医院的康复治疗室成为了最生动的课堂。潘学峰主任不仅是科主任,更是在拜师仪式上被正式授予聘书的“临床兼职教授”。他结合临床典型病例,为“弟子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康复评估与基础治疗技术的核心要点。同学们环绕在潘主任身旁,目不转睛地观察他的每一个示范动作,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职业的憧憬。
“一个月前,我们恭敬地向潘主任等专家老师奉上拜师茶,今天就能在师傅的身边学习真本领,这种感觉太不一样了!”一位新生激动地表示,“这让我们一下子就有了归属感和使命感,仿佛自己已经是康复团队的一份子。”这种“师徒相传、知行合一”的教学场景,正是黄冈职院与花桥医院深化合作所追求的生动缩影。
我院与花桥医院的合作并非简单的实习对接,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企中校”育人体系。前期的拜师仪式,通过庄严的传统文化形式,确立了校院专家“双导师”制与师徒关系,为今日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与情感基础。如今,专业核心课程在医院开讲,标志着“师傅”开始系统性地向“徒弟”传授技艺,实现了“入学即入行、上学即上岗”的承诺。
院方相关负责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拜师”强化了师资的责任感,“常态化教学”则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连贯性与质量。这种模式实现了医疗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无缝对接,医院得以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为打造一支契合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康复人才队伍开辟了新路径。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康复专业此番探索,是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号召的有力举措。它成功打破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壁垒,通过“院校合作、双导师制、实景教学”的链式融合,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提供了值得借鉴的“黄冈经验”。这堂在医院里进行的新生课程,不仅传授了康复技术,更在学子心中深深植下了工匠精神的种子。(通讯员:杨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