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半岛范围内,诸多地名都相传与唐太宗东征有关,栖霞市地界上的“唐山”即是其中之一。
关于这座“唐山”的方位、轮廓及名字的由来,清代《栖霞县志》记载道:“唐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土平广,四面石壁如削,世传唐太宗征辽驻跸于此(故名)。”1990年版《栖霞县志》在大体沿用前志之说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海拔、面积等信息(海拔508.8米,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另外还增补“唐山”的民间俗称,即“唐山硼”。
在正史之中,其实并无李世民本人到过胶东的相应记载,但类似说法在胶东民间传播甚广,有可能是将唐军偏师将领事迹一并算在了皇帝身上。对此,清代《栖霞县志》的编纂者也在后文中如实写道:“旧志云,太宗征辽,道出平州(走陆路由河北至辽东),未尝至登(州),通志不核而仍其误,今正之。”
![]()
唐山到底与“唐朝的人物”有无关联?这一点已难考证,但并不影响唐山之名沿用至今。此名固然历史悠久且属书面正式称谓,但却容易与河北省唐山市混淆,因此,接下来行文,我就采用“唐山硼”这一民间俗称。
笔者此番专门以唐山硼为话题,主旨并非考证历史,而是分享旅游见闻——近来在整理资料时,偶然翻到前些年自己两度游览唐山硼所拍的图片,思及往事,心有感慨,便简要叙述其经历。
初次游览唐山硼,是在2019年夏季,距离初见此山已过13年之久。
究其原因,笔者故乡在栖霞之东,而唐山硼在栖霞之中,过去交通不甚发达,无事很少跨乡镇活动,因此我长期不知唐山硼面貌,直到2006年6月才一睹真容。
当时,栖霞四中(在英灵山脚下,现已合并不存)照例组织大巴车接送学生前往栖霞市区参加高考,作为考生中的一员,笔者随车穿过刚修不久的十八盘隧道后,透过车窗看到一片顶部平坦连绵而又有许多风力发电机的山脉。恰好车上有位同学来自大柳家片区,他告诉众人:“此山即是唐山硼。”
相对特殊的外观及当时尚显“神秘”的设施,使得唐山硼在笔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进而对其山顶实景产生好奇。但由于高考在即,这种好奇只是一闪而过。
时光荏苒。大学毕业工作之后,笔者逐渐将探究胶东历史地理作为兴趣爱好,至2019年时,已陆续到访过牙山、艾山、方山、崮山等栖霞名山,而参观与它们相提并论的唐山硼随之提上日程。当年防火期过后,我便与朋友直奔此山而去。
因为山上曾建有风力发电机,登顶唐山硼并不困难——可驾车从十八盘老公路垭口附近转入风电路,然后一直开上去。前半段爬坡时尚有若干盘旋路段,等到登上山顶,则可谓一马平川。
上文之所以说是“曾建有风力发电机”,是由于电机现已不存。而笔者在2019年初登唐山硼之际,恰好遇见工人拆卸设备的场景。由此回想起2006年初见此山时的画面,不免又感慨一番。
![]()
沿着山顶大路长驱直入,尽头可抵达一处悬崖。悬崖之顶多石,石缝中长有不少“长蕊石头花”,即胶东民间所谓之“山苜楂”。悬崖之下则坐落数村,近者名为“唐山头”,与此处地形意境颇为贴合。
![]()
![]()
(▲山下的唐山头村,现属蛇窝泊镇)
![]()
(▲眺望栖霞市区及艾山的场景)
唐山硼的海拔最高点为508.8米,这一数据虽不算突出,但其居于栖霞之中,近处又无其他高峰,因此山顶视野相当开阔。向北,近可俯瞰栖霞城区,远可眺见巍巍艾山;向南,近可纵观蛇窝泊镇,远可分辨海莱地界;向东、向西,则分别可看到牙山与方山之英姿;如此天高地阔,令人心旷神怡。在欣赏上述美景过后,笔者拍照打卡,结束初游唐山硼之旅。
再度游览唐山硼,则是在2021年初秋。彼时,当地原有之风力发电机已尽数拆除。我与朋友在登山途中未见他人,来到山顶更是寂寥无声。由于涉足者日渐稀少,靠近悬崖处有段道路已被草木遮蔽。我们奋力穿行,这才抵达两年前观景的旧位置。
![]()
![]()
故地重游,新鲜感自然不如此前,但亲切感大为提升。笔者虽非生长于唐山硼周边,但附近村落这些年来多已探访,因此再度在山顶俯瞰到相应村庄轮廓时,亦觉熟悉与温馨。
一晃又过四年。这四年之中,笔者虽未再登唐山硼,但多次从山下路过。此外,我还偶然结识一位来自前张家庄(在唐山硼南麓,与唐山头村相邻)的前辈。他擅长摄影,退休后回村时常拍摄唐山硼风光。而每当路过山下或浏览到该前辈所拍视频时,初见唐山硼之记忆、两游唐山硼之经历,就会重现于脑海之中。不知三游唐山硼之期,又将在何时呢?(本文作者:隋翔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