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晚7时左右,北京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的北部夜空中浮现出罕见的极光现象,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此前曾发布预警称当日8时起地球将进入磁暴过程,实时地磁活动指数Kp值一度达到9级强度,这场源于11月10日太阳爆发性活动的日冕物质抛射,将大量带电粒子传递至地球磁场并引发强烈地磁暴,最终在北京市北部山区形成肉眼可见的淡粉色与浅绿色极光。星联CSVA摄影师周博在怀柔区汤河口镇成功拍摄到极光影像,画面中极光如轻纱般浮动于北方低空,与2023年12月1日北京首次记录极光时仅能通过相机捕捉的情况不同,本次极光亮度显著提升,民众无需专业设备即可直接观测到色彩变化,但城区因光污染干扰难以目睹此景。
极光的形成依赖于三大条件协同作用,当前太阳活动正处于第25周高峰阶段,频繁的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为强地磁暴提供能量基础,当地球磁场将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导向两极时,这些粒子与大气中的氧氮原子碰撞激发发光现象,而中低纬度地区极光多呈红色系,因高空氧原子受激辐射红光,若带电粒子穿透至更低大气层则可能激发出绿光,此次北京极光配色差异正体现粒子撞击高度的分层效应。尽管地磁暴可能影响卫星信号与电网系统,但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蔡峥明确表示,此类自然现象对普通人健康无直接影响,更多需关注航天、通信等领域的行业防护。
本次极光观测成果亦受益于精准预报与理想气象条件,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提前三天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地磁暴预警,为摄影爱好者预留准备窗口,而北京当日晴朗无云的天气与高透明度大气极大提升观测成功率,山区远离光污染的环境进一步放大了极光的视觉效果。
回顾历史,北京地区极光记录极为稀缺,2023年12月1日的首次确认事件中,摄影师浦石在怀柔长哨营仅捕捉到约10分钟肉眼可见的极光,且需借助长曝光摄影技术强化色彩,而本次极光不仅持续时间更长,色彩饱和度亦明显提升,显示当前太阳活动周期峰值对极光强度的提升作用。
![]()
对此,网友“北极光分光”评论:“北京极光是不是走错片场了?这得让北极熊情何以堪!”
网友“海淀观星人”回复:“北极熊正在连夜写申请,要求给北京发放‘极光分区供暖’资格证!”
网友、反内卷锦鲤”回复:“分区供暖算什么,下次太阳打喷嚏可能直接给故宫披上七彩极光龙袍!”
网友、天气预言家”回复:“龙袍太沉,还是先给五环堵车长龙配个流动极光展吧!”
极光跨越常轨现身北京,揭示自然法则中偶然与必然的交织,唯有宇宙级能量与地球精密条件共振时,平凡纬度才能见证非凡光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