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徐玉芹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重点,切实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
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构建
《意见》要求坚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坚持守正创新、遵循规律,坚持全面发展、学科贯通,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全面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到2030年,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评价和条件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构建,社会资源支持机制不断健全,以实用场景为对象的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教学方式普遍应用。届时,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明显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愿望,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中小学阶段是科学教育的关键。据了解,教育部等部门近两年陆续出台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文件。目前,全国56%的省份开设了科学类地方课程,41%的学校开设校本课程,60%的义务教育学校将科学教育活动纳入课后服务。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专家指出,此次的《意见》更突出了实践导向,同时强调要打破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学科壁垒。
系统规划了六大重点任务
《意见》系统规划了六大重点任务,着力通过学科融通实现“结构”新,通过工程实践实现“引擎”新,通过协同开放实现“生态”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
一是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激发科学兴趣、学习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精神。二是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学科融合为基础,重塑课程教学生态。围绕真实情境问题解决,采用项目学习、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三是加强素养导向的教研引领和综合评价。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推动教研与教学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学生、教师、学校及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科技教育评价机制。四是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建设教学空间,为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提供平台。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科技教育栏目,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五是推进高质高效的师资建设和家校社协同。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增强教师实施科技教育的能力素养。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共建区域科技教育中心。六是推动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多边合作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分享中国经验,提升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协同贯通,分阶段、系统化培养
科技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纵向衔接的过程,《意见》在推动各学段有效衔接、实现融合贯通培养方面,提出了哪些实施路径?教育部表示,将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加快建设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分阶段、系统化地帮助学生培养科学兴趣、学习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精神。
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体验和兴趣培养,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情景设计激发好奇心和探知欲;小学中高年级段在保护好奇心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实验、项目任务等实践活动强化“做中学”;初中阶段侧重实践探索和技术应用,围绕“解决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引导从现象认知转向规律探究和方法习得;高中阶段侧重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鼓励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实验探究和小型工程实践项目,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与核心方法。同时,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强化跨学科融合,引导学生在探究科学规律中涵养人文情怀,在人文浸润中培育理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重塑课程生态,打破传统课堂边界
《意见》在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式变革及评价体系改革方面,提出了哪些创新举措?教育部表示,将重塑课程生态,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学科融合为基础,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统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资源,开发一批优质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
在教学方式上,鼓励学校“一校一策”制定实施方案,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采用项目学习、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动手实验、实践探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同时,积极探索“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的“双师课堂”、基于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的“未来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沉浸式、互动式学习场景。在评价方式上,建立健全覆盖学生、教师、学校及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科技教育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探索开发“科技素养数字画像”,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确保课程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硬环境”和“软空间”协同推进
资源与环境是支撑科技教育深入开展的基础保障。《意见》在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资源供给与环境建设方面,提供了哪些政策支持?教育部表示,将从“硬环境”和“软空间”两方面协同推进。
一方面,加大科技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为学生提供一站式学习服务。统筹利用校外实验室、科技场馆等资源,打造科技探究体验学习场景,为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科技教育栏目,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创新数字教学模式,探索人工智能支撑的教学新形态。同时,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有效联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场馆基地、家庭社区等各方资源,共建区域科技教育中心,打造“百城千馆”工程,实施中小学科技教育“小小工程师”计划,开展中小学探究实践“领航行动”。
师资短板如何补?鼓励探索“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
教师是实施科技教育的关键,在师资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意见》提出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教育部表示,将推进高质高效的师资建设和家校社协同。
针对师资短板,《意见》提出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科技教育硕士培养。加强教师培训,在“国培计划”和暑期教师研修中向科技教育教师倾斜。推行“学术+产业”双导师制,选派教师赴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挂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到中小学兼职。同时,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支持各地教育部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企业、家庭社区等,积极构建区域科技教育合作网络。倡导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教研机构与中小学校携手,共建区域科技教育中心。引导科技企业、公益组织参与学校科技项目。打造“百城千馆”工程,推动科技馆、重点实验室向中小学常态化开放。实施“小小工程师”计划、家庭科技教育赋能计划等。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严禁以科学教育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
11月1日,山东大学举行校园开放日,邀请中小学生走进校园参观科研平台
此外,推动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相关国际组织活动,合作开展研究,建立全球知识库。支持建设“人工智能+科技教育”跨学科课程群和多语种精品课程包,开发“科技教育云课堂”系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实施“科技教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提升教师国际视野。
教育部表示,下一步将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科技教育专栏,展示优质资源与试点经验。同时,将科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建设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性“教学千例”资源库,推动教研团队建设和教师培训,加快科技教育理念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