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25年深秋时节,泉州荣膺“世界美食之都”称号,这项国际殊荣堪称对这座千年古城味觉文明最生动的礼赞。
曾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亦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历史名城,泉州的饮食文化远不止于市井烟火,每一道风味背后皆铭刻着“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历史回响,在骑楼街巷与千年佛刹之间铺展出一幅独特的舌尖图谱。
街头最具异域神韵的中式牛排,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最鲜活的味觉记忆。当年阿拉伯与波斯商人带来食牛风俗,与闽地传统卤制技艺交融,孕育出这道极具辨识度的地方名吃。
![]()
精选本地黄牛肋排,先以八角、草果等经典香料奠定底味,继而融入以姜黄为主调的咖喱粉慢火煨炖,金黄浓汤浸润肉质,既有红烧技法的厚重感,又散发出浓郁的异域芬芳。
城区内遍布百余家牛排专门店,东兴、阿秋等老字号隐匿于寻常巷陌,一份热腾腾的牛排搭配豪华咸饭——猪肉丁、虾皮、香菇碎在晶莹米粒间层层释放鲜香,一口入喉,山海之馈与中外交融尽在其中。
如果说牛排见证了文化的交汇,那么姜母鸭则代表了闽南风土最本真的表达。斯丹姜母鸭灶台之上,一排排砂锅整齐排列,老姜切片煸透垫底,半番鸭置于其上,仅凭自身油脂文火慢焗,全程不加水。
成品鸭肉丰腴而不腻口,外皮焦香酥脆,内里汁水充盈,而吸饱油脂与肉香的老姜片反而成为席间抢手之物,咀嚼之间干香四溢,回味甘甜。这道看似朴素的家常菜,实则延续宋代“饮福宴”中“山海同席”的古意,将本土物产的价值推向极致。
![]()
泉州人的清晨,总被面线糊升腾的热气唤醒。水门国仔等老字号门店的大锅里,高汤熬得清亮鲜醇,细若发丝的面线在汤中舒展,撒上一把白胡椒提神点睛,温暖穿透湿冷晨雾。
地道吃法讲究搭配:外皮酥脆、内里柔嫩且略带酸香的醋肉,卤至软糯入味的大肠,再浸入一根炸得金黄蓬松的油条,吸饱汤汁后入口,层次分明,正是老饕心中无可替代的经典组合。
这一碗素朴小吃暗藏跨洋密码:提鲜增香的白胡椒,正是宋元年间经由海路传入的重要香料,如今已深深嵌入泉州人的味觉基因,连来自台湾的游客也能从中寻回童年“阿嬷厨房”的熟悉气息。
![]()
街头巷尾的小摊档口,潜藏着更多令人惊喜的滋味。每日下午三点准时开张的醋肉摊前常常排起长龙,永春特产老醋腌渍过的猪肉经高温油炸,酸香扑鼻却不腻口,佐以香甜绵密的炸芋头,堪称黄金搭档。
外形酷似果冻的土笋冻则是挑战勇气的美味试炼,采用近海特有生物“可口革囊星虫”熬煮成胶质冻体,口感Q弹清鲜,其中嵌着的土笋段落爽脆有嚼劲,专营店里供应的大颗完整版本更能展现其独特魅力,彰显泉州人“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
烧肉粽将闽南人豪迈的性格写进食材之中。侯阿婆等传承多年的老字号出品,包裹整颗流油咸蛋黄、厚切干贝、饱满红虾仁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蒸熟后淋上沙茶酱与红辣酱,每一口都充满丰盛惊喜。
![]()
若觉粽子稍显厚重,一碗水丸汤恰能平衡味蕾。选用鳗鱼或鲨鱼肉手工刮茸制成的水丸,投入骨汤慢煮,质地滑嫩,鲜味十足,清淡汤头有效化解油腻,与浓香肉粽形成绝妙呼应。
此外,解腻神器菜头酸以白萝卜精心腌渍而成,酸甜爽脆,开胃怡人;若觉刺激过强,不妨来一碗加入石花膏(源自天然海藻)的四果汤,清凉沁心,再添一抹南洋风味的椰浆,风情更添几分。
![]()
今日的泉州,美食叙事仍在不断延展。南洋制作技艺反向输入催生出土笋冻的新式吃法,“簪花筵”将女性簪花习俗与主题宴席巧妙融合,米其林指南也助力本地老字号焕发新生。
从昔日番商餐桌上的舶来香料,到当下吸引全球食客争相打卡的风味地标,泉州的饮食始终在开放接纳与主动输出之间持续演进。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言,这座古老城池的饮食文化本身就是一部活态传承的海洋文明史诗,在袅袅炊烟中娓娓讲述千年的包容胸襟与文化坚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