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是临床急重症,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是指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天)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心输出量急剧下降、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并引发危及生命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简单来说,心脏就像一个“泵”,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泵到全身,给各个器官、组织供血、供氧,同时将含有代谢废物的血液重新抽回右心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泵血功能长期受损,无法满足体机需求,当某些诱因导致心脏负担突然加重,或心肌损伤加剧时,就会出现急性加重。
一、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主要有以下表现:
1. 呼吸困难:活动时如走路加快或爬楼梯感觉胸闷、气短(劳累性呼吸困难)、晚上睡觉长时间平躺憋气,需要侧卧位、垫高枕头甚至端坐位才能缓解(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位),严重时即使在静息状态下感到呼吸困难。
2. 下肢或水肿突然加剧:表现为小腿、踝部或腹部肿胀,按压后会出现凹陷。
3. 极度疲劳、全身乏力:不能完成基本日常活动,甚至不能自理。
4. 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尤其是夜间或平躺后可能会出现咳嗽、咳白色粘液痰甚至粉红色泡沫痰。
5. 心率加快、血压波动:感觉心慌、心跳不稳,血压波动大。
6. 腹胀、食欲不振:腹腔积液、胃肠道淤血导致消化功能减退。
二、心力衰竭常见的疾病:
1. 原发性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疾病(最常见):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导致细胞坏死、心功能下降);慢性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冬眠心肌)。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炎:病毒、细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发心肌炎症。代谢性或浸润性疾病:糖尿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淀粉样变等。
2. 心脏负荷异常:压力负荷过重: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容量负荷过重: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贫血、甲亢。心脏充盈受损:心包疾病(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二尖瓣狭窄等。
3. 心律失常:长期心动过速导致心肌耗氧量加重或重构;严重心动过缓导致心输出量减少。
三、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常见诱因有:
1.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加重心脏负担,诱发炎症反应;
2.不遵医嘱用药:自行停药(如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或用药不当(如过量输液);
3.饮食不当:高盐饮食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负荷;
4.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体力活动过量或情绪应激可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
5.心律失常:心跳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6.其他疾病影响:如贫血、肾功能恶化、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急性心力衰竭需要住院诊治,若未及时处理,有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衰竭甚至猝死等情况。
四、出现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紧急处理:
1. 呈端坐位,双下肢下垂:减少回心血量,缓解呼吸困难。
2. 立即就医:急性加重属于急重症,需要尽快拨打120于医院就诊。
3. 限制饮水,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进一步加重全身水肿。
4. 临床用药:医生可能会静脉应用药物,如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血管扩张药(注射用硝普钠)、或中医药(如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治疗。
5. 氧气吸入:改善供氧,改善呼吸。
五、如何预防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
1.严格遵从医嘱用药,定期到门诊复查:不能随便自行调整药物或停用药物剂量,尤其是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按时就诊,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药物。
2.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进水量:每日限制盐摄入量<5g,限制水的摄入,记录每日水的入量和出量。
3.监测体重和症状:体重若突然增加,如3天内增加2kg,可能提示液体量摄入过量,负荷增加,需要及时就医,调整利尿剂用药;若出现水肿、疲乏、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提示心力衰竭加重。
4.避免劳累及情绪激动:管理好情绪,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减少心脏负荷。
5.避免感染:冬春季节交替感冒多发,外出应戴好口罩,避免受凉,可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预防感染。
心力衰竭是慢性病,目前不能完全逆转,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长坚持、防加重”,在科学方法的治疗下,许多患者能达到长期维持稳定状态,若出现急性加重期,应及时就医积极抢救。
文|保定市第二医院陈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