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文水县某村村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某污染治理项目的临时用地拆迁补偿款,在经历了一段“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滞留期后,终于迎来转机。这笔本应及时到群众手中的款项,因村干部离任交接不畅,长期“沉睡”在村委会账户,引发了村民的强烈诉求。面对这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极易引发群体性纷争的矛盾化解难题,文水县人民法院南武法庭与乡镇司法所紧密协作,畅通“调解-确认直通车”,打通了权益兑现的“最后一公里”。
乡政府在接到村民反映后,第一时间协调司法所启动调解程序。司法所组织涉事村民代表与村委会进行多轮协商沟通,核实补偿人员名单、金额等关键信息。然而,调解过程中,村委会对其法律责任存在模糊认识,同时潜在的履行风险尚未明确,成为协议达成的障碍。
面对乡政府的法律专业咨询请求,南武法庭立足司法职能边界,聚焦纠纷核心,清晰阐释了村委会代收补偿款后的法定责任及时限要求、拖延发放行为可能构成的违法后果及法律风险等关键法律问题,扫清了法律层面的障碍,明晰了权责关系,使后续的调解工作顺利推进。最终,村民代表与村委会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补偿款发放方案达成一致,并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书。
![]()
(图片由AI生成)
协议签署并非终点,而是“直通车”驶向下一站的起点。为确保这份协议具备坚实的法律保障,避免陷入“调而不履”的困境,南武法庭与司法所引导村民和村委会共同申请司法确认,通过绿色通道提交至法庭,南武法庭依法对调解协议进行严格审查,依法作出民事裁定书确认了调解协议的效力,并向村委会负责人及村民代表释明了裁定的法律效力及拒不履行的后果,确保补偿款迅速、足额发放到每一位村民手中。
本案的成功化解,是南武法庭与司法所深化协同联动、践行“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双方通过“司法所前端调解+法庭后端赋能”的协作模式,打通了全链条解纷通道。下一步,南武法庭将继续深化与辖区司法所的协作,推动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解决在基层。
责编:穆沛方
来源:南武人民法庭
编辑:任智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