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内将星云集,新中国首次授衔仪式在此举行。
当一位面容刚毅的将领从周恩来手中接过少将军衔证书时,台下几位将军交换了复杂的眼神。
消息传出,萧克、王震等8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将领联名致信总政治部,直言:“谭友林同志授少将,衔低了!”
这一罕见的联名信很快摆到了罗荣桓元帅桌上。负责上将至少将军衔评定的罗帅仔细阅读后亲自找到谭友林,态度诚恳地说:“友林同志,是我们工作不够细致,我的疏忽。”
![]()
1916年,谭友林出生在湖北江陵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的他饱受饥饿与寒冷的折磨,母亲早早离世,父亲艰难地抚养着他和兄弟姐妹们。
然而,洪湖地区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为这个苦难的孩子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1930年,只有14岁的谭友林带着干粮,走了十几里路找到红军部队想报名参军。招兵的红军看他年纪小、身材瘦弱,就拍拍他的头说:“孩子,你太小了,过两年再来吧!”
谭友林却倔强地站在原地大声说:“别看我个子小,我可能跑了,什么苦都不怕!”
他这股坚决的劲最终打动了招兵的同志,如愿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
然而谭友林参军没几天,就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
当时湘鄂西根据地内部正在错误地抓捕所谓的“改组派”。因为谭友林是刚来的新兵,有人觉得他来历不明,就冤枉他是“反革命”。
一天深夜,一群人突然冲进来把他捆起来押到村子外面准备处死。
当时谭友林才14岁,吓得放声大哭。在寂静的黑夜里他的哭声显得特别凄厉无助。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贺龙将军正好骑马路过。他听见哭声急忙停下问道:“深更半夜的,娃娃哭什么?”
押送的人报告:“贺老总,这是个改组派正要处决。
![]()
贺龙下马走近,看见眼前只是个哭成泪人的半大孩子顿时发了火:他算哪门子改组派?
一个在洪湖边长大的苦孩子知道什么叫改组派!立刻给我放了!
贺龙这一声吼救了谭友林一命。绳子刚被解开,谭友林腿一软就晕倒在了地上。事后贺龙亲自安排他到红三军政治部当青年干事,后来又提拔他当了独立营的政委。
这段经历让谭友林对贺龙终生怀有特殊的感情。多年后他回忆说:“没有贺老总那一声吼,我早就成了孤魂野鬼。”
从湘鄂西到黔东,从湘鄂川黔到长征路,谭友林在战火中迅速成长。
他作战勇猛多次负伤不下火线。有一次子弹打穿他的右臂,鲜血瞬间浸透军装。卫生员要扶他下去包扎,他一把推开:别管我,打完再说!简单裹了块布,继续指挥战斗。
![]()
1935年,年仅19岁的谭友林已经担任了红二军团第五师的政委。在长征途中他率领部队负责掩护大部队突围,任务十分艰巨。在贵州毕节的七星关他们被大批敌人团团围住。
团长焦急地向他报告:政委,敌人的火力太猛了,我们冲不出去!
谭友林仔细观察了周围的地形后果断下达命令:二营从左边绕过去,三营从正面假装进攻吸引敌人,一营跟我从右边的悬崖爬下去,直接攻打他们的后方!
有部下担心地说:政委,那悬崖太陡了,太危险了!谭友林坚定地回答:我们红军爬过的险山峻岭还少吗?执行命令!
他亲自带领一支突击队抓着山上的藤蔓,从几乎是笔直的悬崖上滑了下去,如同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现在敌人的背后。
敌人没料到这一招,阵地顿时乱成一团。这一仗第五师不仅成功突围,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
长征结束后,谭友林来到陕北,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他被调往新四军工作,开启了抗战的任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谭友林接到新命令前往东北,担任松江军区哈北军分区的司令员。
在那里他见到了过去的老首长:当时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的林彪。
林彪对谭友林很有好感。在讨论司令员人选时,有人觉得谭友林太年轻,担心他无法胜任。
林彪当时特意多解释了几句:谭友林我很了解,他是红二方面军的一员猛将,是贺龙同志亲手带出来的兵,让他来负责,肯定没问题。
![]()
1947年,谭友林被任命为新组建的东北野战军独立第二师的师长。
这支部队后来改编为第39军115师,是第四野战军里战斗力最强的顶尖部队之一。
第39军是整个四野的王牌,特别擅长打硬仗和恶仗。作为这支王牌军的主力师长,谭友林带领他的部队几乎参加了东北解放战场所有的大型战役。
无论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还是夏季、秋季、冬季攻势,谭友林指挥的115师在战火中越打越强。其中最让四野老兵们印象深刻的一场战斗,就是彰武战斗。
1947年寒冬,东北野战军的冬季攻势全面展开。115师在谭友林师长率领下,像一把尖刀直插战略要地彰武。
守敌是一个齐装满员的国民党整编团,他们像颗钉子一样盘踞在密密麻麻的碉堡和战壕里,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
战斗异常惨烈。我方突击队一次次冲锋,却一次次被密布的铁丝网和交叉火力阻挡在阵地前部队损失很大。谭友林师长见状冒着炮火亲临一线。他在战壕里仔细观察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命令道:停止无谓的强攻!立刻组织神枪手,一对一盯住敌人的枪眼!工兵全部上去,就是用手刨,也要在天亮前把交通壕给我挖到敌人鼻子底下!
这一妙招瞬间扭转了战局。次日总攻号响突击队员们沿着如血管般延伸至敌前的战壕,迅速冲入敌人阵地打得敌军措手不及。
最终仅耗时三小时便干净利落地全歼守敌,俘获八百余人。
战后一向惜字如金的林彪总司令也难得地在全军大会上点名表扬:115师这次‘挖壕接敌’的打法很好,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胜利。全军都要学习这个经验!
![]()
在辽沈战役中,115师作为主力参与攻打锦州,并且第一个突破了敌人的城墙防线。
随后在平津战役里他们又长途行军,切断了北平到天津的铁路线。紧接着是宜沙战役、衡宝战役谭友林带领着他的部队,从北方的松花江边一路打到了最南端的镇南关。
在衡宝战役时,谭友林已经升任第39军副军长。他指挥两个师绕到敌人后方,包围并全部歼灭了国民党军第七军的一部分,俘虏了包括敌军长在内的好几千人。
![]()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第39军作为第一批入朝参战的部队,跨过鸭绿江在云山,他们与美军王牌骑兵第一师相遇并重创对方,赢得了中美两军第一次正面交锋的胜利。
当时已是副军长的谭友林,参与了这次战斗的指挥。面对武器先进的美军,他提出了关键战术:“不和敌人拼枪炮,专打夜战和近战,用手榴弹和刺刀跟他们拼!”
志愿军战士们借着夜色的掩护,突然冲进云山街头,与美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
美军从未见过如此不畏死亡的军队,顿时陷入慌乱匆忙撤退。这一仗共歼灭敌军2000多人,击落3架飞机,并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彭德怀闻讯后高兴地说:“美国佬没什么了不起,我们就是要摸摸老虎屁股!”
在朝鲜期间,谭友林率领他的部队参加了所有五次重大战役。1951年他从朝鲜前线返回国内,随后进入军事学院学习,准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迈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
1955年授衔前,谭友林被初步评定为少将。以他的资历来看:他早在1929年就参加了革命,是真正的老红军。
以他的职务来看:他是第四野战军王牌军的副军长。以他的战功来看:他从洪湖一路打到朝鲜,身经百战。无论从哪一条衡量,只授予少将军衔确实有些偏低了。
这个消息传开后,萧克、王震等八位将军觉得很不妥。他们深知谭友林的为人和卓越功绩,认为这样评定不够公平,于是联合写了一封信,向负责此项工作的总政治部反映情况。
这么多高级将领联名为一个人争取军衔,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事情。这封信引起了罗荣桓元帅的高度重视。
![]()
罗荣桓元帅调来了谭友林的个人档案,仔细阅读。看着上面记载的经历:红军时期就是师政委,在新四军当过团政委,在第四野战军担任过师长、副军长,还立有朝鲜战功,他深思了很久。
罗荣桓放下档案,对工作人员说:确实评得低了,谭友林同志的情况很特别,他在红军时期就当上了师政委,这样的老资历非常宝贵。
随后罗荣桓元帅亲自见了谭友林。一见面他就坦诚地说:友林同志,这次评定军衔涉及的人很多,工作千头万绪,对你的具体情况了解得不够深入,给你评为少将是偏低了,这是我的疏忽。
![]()
面对元帅的道歉,谭友林十分感动,但他平静地回答:“罗帅,革命的胜利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励。很多战友牺牲了,他们什么衔也没有。我能够活着看到新中国已经很知足了。”
最终谭友林还是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没有因此闹情绪,而是继续兢兢业业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兵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政委等重要职务。
他也常想起长征路上倒下的战友,想起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同志,想起朝鲜战场上长眠的战士。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有什么资格计较个人得失?
![]()
1998年,谭友林最后一次回到洪湖。
站在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80多岁的老人泪流满面。湖风吹拂着他满头的白发,也吹拂着那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从洪湖边的苦娃子到开国将军,谭友林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不计个人得失,只求问心无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