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6点,52岁的王大妈又像往常一样,烧上一盘色香味俱佳的回锅肉,热气腾腾,香味四溢,一家人的饭桌上总少不了一块肉。
一边夹菜,她一边安慰自己:“身边朋友就数我身体硬朗。这点儿肉,吃不坏。”可没想到,前不久老邻居阿姨刚确诊了肠癌,听说医生说跟“吃肉”有关。
许多人顿时紧张起来:难道吃肉真的会致癌?莫非腊肉、香肠、火腿这类加工肉才是罪魁祸首?还是日常餐桌上的普通肉类,也存在风险?
![]()
我们都习惯了把“吃肉等于补营养”挂在嘴边,却忽略了隐藏在某些吃法里的风险。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最近的研究和医生的最新提醒,或许能给出一个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其实,“最易致癌”的肉,并不是许多人以为的那几样。到底是哪种肉最值得警惕?是哪些看不见的风险正悄然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尤其是第3个误区,很多人至今还在“踩坑”,你家餐桌上也中招了吗?
吃肉究竟好不好?医生有不同的看法。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拆解”一下真相。
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人每人每日平均红肉摄入量约为67克,高于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建议的“每日不超过50克”。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分析发现,结直肠癌10年间发病率上升了34.6%,而“过量吃肉”被列为重点相关因素。
医生指出,肉类并非“一概致癌”,但红肉和加工肉制品(如腊肉、香肠、火腿)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有明确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类致癌物,把红肉列为2A类可能致癌物。
![]()
为什么会有风险?一是加工肉制品中普遍含有亚硝酸盐、苯并芘等致癌物,二是红肉高温烹饪时,肌肉蛋白和脂肪易形成杂环胺和多环芳烃,是已知的致癌因素。
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是腊肉、火腿、香肠”才危险。真正被医生提醒风险更高的,是“油炸、炭烤等高温烹饪的普通肉类”!有学者做过实验,同等分量下,油炸的猪肉、牛肉所产生的杂环胺和多环芳烃含量比同类腊肉高出1.5-3倍。
也就是说,日常家常菜里,高温暴炒、反复油炸的肉,才是“最易致癌的肉”,远远超过腊肠火腿。很多人天天“炒肉丁”、“炸排骨”,自以为吃得健康,殊不知风险已埋伏在锅里。
肠癌及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显著提升。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一项随访数据显示,高温烹饪肉类摄入人群,10年内结直肠癌风险高出低摄入人群27.9%。
![]()
慢性炎症指标升高。
如C反应蛋白、白介素-6等炎症因子,明显高于“清淡饮食”的人,炎症风险提升了23.4%。
肝脏代谢压力加重。
长期食用高温、煎炸肉类,肝酶水平较其他饮食人群升高约16%。
体重控制难度上升。
一项包含8000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喜欢炒肉、烤肉”人群,BMI均值高出同龄组1.3-2.4kg/m²。
其实,还有一点极易被忽略:肉类烹饪产生的油烟中同样潜伏致癌因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报道厨房高油烟环境,是非吸烟女性肺癌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很多家庭“灶台一响,油温噼啪”,不知不觉中,家人已成为健康隐患的“受害者”。
医生建议,关键在于三个转变。
“肉类多样”。
减少红肉、尤其是肥肉和加工肉制品,多选择鱼类、禽类与植物蛋白,如豆制品搭配。鱼肉、鸡胸肉等白肉富含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更利于健康。
![]()
改变烹饪方式。
建议用蒸、炖、煮、煲汤替换油炸、炙烤、干煸、红烧等高温手法。相关专家建议,“全程控制油温不过200℃,能显著减少杂环胺、苯并芘等有害物的产生。”每周2-3次白肉、1-2次红肉即可满足营养需求,无需餐餐有肉。
搭配蔬菜与膳食纤维,降低风险。
蔬菜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加快致癌物代谢。每日推荐至少400克蔬菜,50克豆制品。餐后喝一碗温水,兼具稀释和清洁作用,助力健康肠道环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