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我是小卿~
愿你生活有光,向阳生长!
我们一生中会见到很多位医生,但你可曾真正“看见”过他们?
在诊室里,那个坐在对面的那个穿着白大褂的人,他写下处方时笔尖的犹豫,他快速诊断时脑海里的风暴,他沉默背后是疲惫还是思考……
关于这一切,我们好像从未想过。
一本好书,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我们从未想过要推开的门。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王兴医生的《医生,你在想什么》这本书,一起试着去读懂白大褂下的那个世界。
1
第一次在王兴医生的微博上看到这本书的预告,我就被这个书名击中了《医生,你在想什么》。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见很多次医生,但似乎从未真正“看见”过他们。
在我们的视野里,他们穿着白大褂,是问诊、开药、解决病痛的一个角色。
我们紧张地诉说自己的病情,焦急地等待他们的诊断,但我们好像很少会想:坐在对面的这个人,他在想什么?
他写下处方时,笔尖的犹豫意味着什么?
他快速做出诊断时,脑海里正进行着怎样一场风暴?
面对我喋喋不休的追问,他沉默的背后是疲惫,还是更深层的思考?
那年我陪家人住院,在走廊里看见一位医生刚从一个病房出来,他靠在墙边,低着头,用力捏了捏自己的鼻梁。
就那么几秒钟,他直起身,脸上恢复平静,又推开了下一个病房的门。
那一刻,我脑子里冒出的就是这个问题:医生,你是在想什么呢?
2
王兴医生的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份“窥探”的好奇心。
它不像一本冰冷的医学教科书,更像一位朋友,在你身边坐下,给你泡了杯茶,然后开始坦诚地、甚至有些残酷地,跟你聊聊医院里那些没人明说的事。
书里讲了一个让我印象极深的观点:
医生的工作,本质上是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做出决策。
我们总以为医学是门确切的科学,以为去看了医生就万事大吉,但现实中,它充满了灰度。
同样的症状,可能是A病,也可能是B病;同样的治疗,对张三有效,对李四可能毫无作用。
医生每一次看似果断的处方背后,都是一场与概率的博弈。
看到这里,我忽然就释然了。
以前总觉得医生问诊时间太短,是不是不够负责。
现在才明白,他们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调用头脑里的“知识图谱”和“疾病数据库”,在无数的可能性中,找出那个最大概率正确的答案。
他们想的,是如何在迷雾中,为你找到一条最稳妥的路。
3
这本书还毫不避讳地谈到了医生的“无力感”。
我们总是期待医生能妙手回春,能救我们以病痛,但事实上,医学的边界在那里。
有些病,现代医学就是无能为力。
书里写道,最让医生难过的,往往不是家属的责难,而是自己内心那种“我本应做得更好”的愧疚与挫败。
这让我想起之前网上一个热门问题:“为什么医院是见证眼泪最多的地方?”
一个高赞回答说:“因为这里同时汇聚了最大的希望和最深的绝望。”
医生,就站在这希望与绝望的交界线上。
他们在想什么?
他们或许在想,如何把希望拉得更近一点,把绝望推得更远一点,哪怕只是一点点。
4
读完这本书,我再去医院时,心态完全变了。
我不再像一个被动的求助者,更像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我学会了更清晰地描述病情,学会了在恰当的时机提出关键的问题。
我甚至能从一个微小的表情里,感受到医生当下的状态。
我不再觉得医生开的每一个检查都是为了赚钱谋利,我明白了那是在为他的决策寻找更多“情报”,是在排除我们身体里的一个个潜在的风险。
当医生沉默时,我也不再焦虑,我知道此时他的大脑CPU可能正在全速运转。
这本书,没有教我们任何医学知识,却能改变我们与医生、与医疗系统打交道的方式,让我们更懂医生。
它让我明白,良好的医患关系,始于一份双向的理解:
我们得知道,白大褂的里面,也是一个会思考、会疲惫、会挣扎的普通人。
最后
王兴医生的《医生,你在想什么》,像一次深度的“职业探访”,更像一次心灵的按摩。
它抚平了我们对疾病的恐惧,对未知的焦虑,以及对医者那份由来已久的隔阂。
如果你也曾对白大褂下的世界有过一丝好奇,如果你也希望下一次走进诊室时,能多一份从容和理解,那么这本书,或许能给你一个温和而有力的答案。
❤️感谢你看到这里,下期再会~
关注小卿
一个想借文字之光,与你一起向阳生长的好朋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