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条爆火的视频,呈现了一对母子的对话。
妈妈:“儿子,晚上要不要吃丝瓜汤?”
儿子:“不用了,妈。”
“丝瓜汤很补的。”
“真的不用了。”
“最近丝瓜很便宜。”
“我说不用了。”
“而且夏天吃丝瓜很好啊。”
就这样反复多次后,儿子终于炸了,怒喝一声:“不用了!”
突如其来的怒火,让老妈惊到了:“儿子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啊?你以前脾气没这么差啊!我跟你说,你这个是肝火太旺了,知道吗,妈妈带你去看看中医吧,或者喝点丝瓜汤补一下,这个降火气的,因为你现在肝火太旺了。”
这条视频之所以火,是因为它激起了无数人的共鸣:许多人从小到大,都一次次经历过这样的“丝瓜汤式沟通”,以至于有人不无感慨地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丝瓜汤。”
![]()
在这里,乍看起来是家长在征询孩子的意见(“晚上要不要吃丝瓜汤?”),但其实是在划定自己的决策范畴,因为她提供的是假选择:虽然孩子明确拒绝,但家长仍坚持想给,也就是说,她其实不是在征求意见,而是以征求意见的方式,寻求子女对方案的肯定,希望你配合走完这个流程。
鉴于现在孩子在家庭里的核心地位,以及现在对专制家长的普遍声讨,这样的征询既带给家长一种自我认可(“我不是专制家长”),有时则是一种免责(“我已经事先问过你了”),但子女当真提供了意见,就打乱了他们的计划,会带来额外的工作量,更别提还有被否定的挫败。
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肯定不是这种假征询,而是划定一个彼此都默认的决策范畴,在此范畴内,家长有自主权,无须征询——例如,每天晚上妈妈做什么菜你就吃什么,没必要问。
从这一意义上说,这番丝瓜汤的对话之所以让人感到窒息,是因为最亲密的关系之间也最难确立边界:借着“关心”的名义,家长无视孩子的独立意志,逾越了边界。
这一场景能引发那么多人共鸣,可见这种情况在中国家庭里何等普遍:家长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硬塞给子女,而子女的意志得不到尊重。对已进入青春期的年轻人来说,自己仍被当作没有自主权的未成年人,这本身就是羞辱。
![]()
传播学者刘阳在与“丝瓜汤”梗创作者累渠的对谈中,点破了其中的关键:家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单向度地、自顾自地去表达对你的爱,她觉得这个爱给完就好了,就跟给钱似的,钱给你了,你那钱不就收到了吗?她觉得爱发出去了,它不存在一个接收的过程,如果你拒绝收货,那就是你的问题。”所以,“父母的爱,不退不换”。
关键就在这里:这种强加的爱,乍看起来是无私的(“我都是为你好”),但其实却又相当自私,因为它根本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而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种代际亲密关系是共生性的,母子俩处于一种未分化状态,孩子没有被看作是一个独立个体,仿佛仍然是妈妈身体的一部分——难道你会想自己的手也有独立意志吗?你觉得手上的戒指戴着好看,手指自己却会不高兴吗?
孩子早已断奶,但家长却还未独立,“分离焦虑”仍然挥之不去。为人父母的,恐怕难免会在某一刻感到挫败:你苦口婆心,变着法子想说服孩子,但孩子就是听不进去。这时候你就很崩溃,想不通为什么明明是好的,他/她就是不接受。出现这种无效沟通的状况,意味着两代人之间存在深深的鸿沟,父母已经搞不懂孩子的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了。
也就是说,家长仍习惯性地把孩子的问题看作是自己的问题,并且当双方出现分歧时,强烈地希望按自己的意志来主导,对孩子的抗拒感到心烦,却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或许出在自己身上。
![]()
《小欢喜》
及早暴露分歧其实是好事,因为这正表明孩子已经萌生出独立自主的意识,可比一辈子唯唯诺诺好多了,如果家长真的爱孩子,就应该猛醒过来,意识到“孩子终于长大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也只有遭遇到孩子的阻力时,亲子之间的边界才能树立起来。
然而,有太多家长都想不到这一层,要不然“丝瓜汤”的梗也不会引发那么多人共鸣了。实际上,累渠创作这条丝瓜汤的视频爆火后,其母并没有反思自己的做法并加以收敛,反倒准备辞职后专门给儿子做饭。也就是说,她非但没有边界后撤,还变本加厉了。
为人父母者,人到中年,行为模式已经固化了,思维有一套牢不可破的闭环,无论你什么反应,他们都只有这一套回应,代际冲突也就在所难免,那这时候又该怎么办?只能不停地重复争吵吗?
学者原平方在为《新京报》撰写的一篇评论中认为,这一碗丝瓜汤也可见父母“浓浓的真情”,虽然他们的表达方式或许笨拙,但“那颗心是真挚的”:
父母长辈用“喝丝瓜汤”来关心孩子,可能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局限,而非想要控制自己孩子的人生。 在父母们看来,食物是生活的根基,通过关注孩子的饮食,就是在关心孩子的生活质量与未来发展。
在此,他强调的是子女要体谅父母的真心与好意,那到底该怎么做呢?他说:“我们能做的,或许是喝下那碗汤,然后告诉父母:‘汤很好喝’。”
这个药方熬出来的药汤,喝起来未免太苦,因为这相当于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哪怕明明不想要那碗丝瓜汤,但因为知道那是父母的好意,还是收下来,违心地说“很好”。这在本质上就是用“孝”来维持表面上的和谐:顺从父母的心意,不公开撕破脸。
但问题可没那么简单,丝瓜汤只是引子,后面还有给你安排工作、催婚催生,喝碗汤倒也罢了,那自己的人生大事你也能为了讨父母欢心而勉强自己吗?如果没有边界,那这是永远没完的。
![]()
这种看似自我牺牲的给予,是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原因之一是:那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无私,而是隐含着一种交换关系。
有不少老人都是这样:他们条件所限,能给予子女的很少,于是尽量付出,指望对方能带着感恩之心收下他们的“丝瓜汤”,将来也知恩图报。然而,有时儿女,更别提女婿、儿媳这样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既不满足也看不上其“丝瓜汤”,其结果,一心想搞好关系,反倒处得老死不相往来。
看多了这样的悲剧,就知道,像这样的困境是很难改善的,尤其当它已成为一种无法觉察的行为模式之后,极有可能就是一遍遍地重复,因为这是他们他们唯一熟悉的,也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可能。
看清这一点,就没必要去情绪对抗,成熟的子女,完全可以慈悲地看到父母这样,其实是一种固着的行为模式,跳出来看,老人也很可怜。
为什么在中国家庭里,常常是妈妈的控制欲更强?无论是“丝瓜汤”的梗,还是“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的梗,又或是督促孩子学业的虎妈,都很少看到爸爸这么紧盯。我有位老同学不无嘲讽地说,她老公在家,哪怕看到两个孩子大打出手,他的心态也是不管不顾,“只要不出人命就行”。
那些妈妈们的执着,往深里一层看,也是因为她自身的心理困境:控制欲强,其实是弱者心态,因为她不管不行,不控制就没有安全感。一个人反复折腾一件事,那说明其精力没有其它地方可以投入,让爹妈去干点别的,他们才没空管你喝不喝丝瓜汤。
父母最好明白,孩子长大了,要给他们自由;而孩子长大后也要明白,帮助父母得自由,就是给自己自由。
因为爱必使人自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