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湖北首富兰世立的人生,就像一部过山车。
他曾是新加坡最自豪的入籍富豪,享受着无遗产税的奢华生活,然而一场破产,却让他经历了四年牢狱之灾。
2021年被判无罪后,兰世立彻底醒悟了:"新加坡就是坑!"
![]()
编辑:AJY
从追捧到噩梦
曾经的新加坡,在兰世立眼中简直是个天堂。
2002年入籍时,他享受着外人羡慕的优惠,企业所得税从20%降到15%。
甚至能谈到3%,没有资本利得税,没有遗产税。
![]()
凭借着外籍身份优势,兰世立在2005年创办东星航空。
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空公司,24亿元身价挤进福布斯富豪榜。
![]()
可好景不长,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让东星集团陷入资金困局,最终破产清算,兰世立也锒铛入狱。
四年牢狱之灾,让他从天堂坠入地狱,这一变故不是偶然,而是新加坡"客栈式"经济的必然宿命。
![]()
兰世立的经历不是个案,而是无数中国富豪的缩影。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等商业大佬鼓动的不少内地富豪。
也有些沦落到了惨淡离场。
![]()
数据统计,2024年新加坡百万富翁流入还有3500人。
到了今年,预估计下滑的人数逼近1400人,差点腰斩了。
![]()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故事,是一场场从天堂到地狱的噩梦。
富豪们用脚投票,说明新加坡曾经的光环正在褪色,那个曾经的亚洲金融中心新星,正在失去吸引力。
![]()
这种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深层次问题的集中爆发。
曾经争相入籍的新加坡国籍,在一些富豪口中变成了"坑",这个转变耐人寻味。
![]()
兰世立曾是中国企业家协会的常务理事,也曾任全国工商联旅游商会副秘书长。
位居高位,眼界更宽,说的话更有可信度。
他的觉醒,预示着更深层次的变化正在发生。
![]()
疯狂收紧——新加坡的政策自杀
30亿新币的洗钱案,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起案件因为涉案金额巨大,不仅打击了新加坡本土百姓对新加坡监管效果的信心。
也让国际圈对新加坡的反洗钱机制存有疑虑。
![]()
新加坡政府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件事会让新加坡经济受到影响,便积极的采取应对措施。
只不过,新加坡的反应太过激烈,其中单单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就让不少商人头疼。
![]()
根据这个法案,没有持牌的加密平台将被强制停运。
而且家办申请人还要披露家庭成员,不仅包括现任和子女,还包括前任、继子女、养子女。
但这些还没完,法案还规定,如果企业要雇用新加坡本地员工,那资本门槛要比25万新元要高。
![]()
这样一来,不少在新加坡运营公司的华人凭空出来了不少成本。
手续也更加繁杂,隐私也暴露了出去,各种情况对于这些华人来说都不太有利。
所以不管出于对资本的考量,还是对隐私的保护,不少华人富豪就纷纷离开了新加坡。
![]()
这种政策摇摆,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想留住中国客户,又怕被美国盯上,结果两头都不讨好。
中国富豪们用脚投票,既然不被欢迎,那就走人。
渣打银行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东亚客户对迪拜的咨询量翻倍,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
新加坡的自救来得太晚了,口碑一旦失去,想要挽回就难了。
让人头疼的政策背后,是新加坡深层的战略困境。
![]()
一方面想让中国富人多来点钱,可政策上又不太敢"太放"。
一方面怕国际压力,担心被美国等西方国家盯上。
另一方面本地社会对中国资本的舆论也没那么友好,担心会不会被别人说"卖国"。
这种左右为难的状态,就让中国资本感到有点"不太舒服"。
![]()
钱是最聪明的,哪里有安全感,哪里政策友好,哪里才是"家"。
中国富豪们怎么想,他们的目标还是希望资产能安全、灵活。
有个"备胎"身份,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
新加坡一开始给了这样的环境,政策透明,资金进出自由。
生活舒适,说华语不用再费劲学外语。
可等到国际局势变了,特别是中美博弈升级。
新加坡夹在中间,很多政策开始收紧,银行KYC查得比以前更严,房地产投资也有了更多限制。
![]()
有钱人不是傻子,哪里不被欢迎,哪里政策一变,他们跑得比谁都快。
家族办公室的朋友私下聊得很直白。
新加坡现在"既想吃中国这碗饭,又怕吃多了被人盯上",这心态让人没安全感。
![]()
县城体量——新加坡的致命缺陷
新加坡的尴尬,说到底是体量与野心的错配。
7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连中国一个大点的县城都不如,资源极度匮乏,连水和沙子都得进口。
本土缺乏全球性大企业,搞了20多年的电子产业、生物工程,拿得出手的几乎没有。
![]()
旅游业更是可怜,被人戏称为"一二三"。
一个红灯区、两个赌场、三个景点,这样的经济结构,能支撑起"亚洲金融中心"的野心吗?
淡马锡2020年投资组合中,对中国的投资占比高达29%,超过本土投资25%,这种依赖性太危险了。
![]()
阿里、小米这些巨头,都选择在香港上市,而不是新加坡,这已经说明了一切。
没有市场腹地,没有核心产业,没有经济韧性。
新加坡就像一个用沙子堆起来的城堡,看起来壮观,其实一推就倒。
![]()
这种结构脆弱性,是新加坡与生俱来的基因缺陷。
为了生存,它必须奉行极致的重商主义,怎么吸引外资,给优惠,这是唯一的选择。
没有资本利得税,没有遗产税,个人所得税也低得可怜。
所以新加坡当年特别招中国新兴富人阶层的稀罕。
![]()
这种避税天堂的模式,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浪潮中。
让新加坡吃尽了红利,它也借着这么个契机,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外表无限光鲜的"账房先生"。
一旦新加坡觉得中国富人带来的"风险",它就会毫不犹豫地收紧政策,哪怕这么做会劝退客户。
![]()
久而久之,新加坡对富人的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
这就是客栈的宿命,它注定永远无法成为任何来客的家。
除了经济上的短板,新加坡在地缘政治上也玩得挺悬。
它一边吃中国经济红利,一边在安全上靠美国。
享受中美贸易的好处,但现在大国博弈白热化,这种骑墙策略不好使了。
![]()
回家真好——香港的绝对优势
相比之下,香港的优势就显得格外突出。
香港的底气,来自整个中国的支持,那里不仅是自家地盘,更是文化认同的归宿。
![]()
"家里人"这个身份,比任何优惠政策都更有吸引力。
兰世立说得对:"香港才是中国富豪们的'理想王国'。"
这不仅是地理位置的优势,更是文化的认同、情感的归属。
新加坡试图在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这种骑墙策略在和平年代或许管用,但在大国博弈白热化的今天,注定失灵。
![]()
资本的流向最能说明问题,从新加坡到香港,这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文明认同的选择。
迪拜的崛起其实也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过去几年,迪拜通过免税、快速审批、隐私保护等政策,吸引了全球各路资本。
![]()
特别是俄乌冲突后,俄罗斯有钱人也大量涌入迪拜,国际资金一时间汇聚于此。
中国富人选择迪拜,其实是被新加坡的政策变化和国际形势倒逼出来的。
迪拜政府顺势而为,积极与我国企业合作,贸易额逐年上涨。
我国科技公司、金融企业在迪拜设点,推动了新一轮"出海潮"。
![]()
在迪拜,中国资本不仅找到了新家。
还带动了房地产、金融、科技等多个行业,迪拜成了中国海外资产配置的新高地。
和新加坡不同,迪拜对资金来源没那么多限制,身份审批效率高,生活环境也国际化。
有人开玩笑说,迪拜的豪车数量已经快赶上北京三环路。
![]()
迪拜的政策环境背后,是中东国家对全球资本的大门敞开。
新加坡的"金融中心"地位一旦松动,迪拜就顺势接棒。
香港再怎么样,它的背后是整个中国,它有中国给它兜底。
而新加坡呢,就那么点地方,一旦中国不给脸,它就露馅了。
![]()
前几年,新加坡媒体借疫情和贸易战嘲讽香港。
现在自己被打脸,富裕中国人精着呢,他们转去迪拜,就是投安全感和确定性的票。
说新加坡像个县,不是随便说说。
它体量小,没资源,没市场,没核心产业,却总想当全球中心。
![]()
人口就500多万,GDP靠金融和服务撑着。
但金融业现在面临香港竞争,中国投资占比高,但地缘风险大。
一旦东南亚整合,中国主导区域经济,新加坡就成边缘角色。
淡马锡调整投资,降中国比例,但整体还是亚洲锚定。
![]()
2025年,新加坡经济回暖,但富人外流让家族办公室关门,银行客户少。
富裕中国人转移资产,不光是钱的问题,是对未来的判断。
新加坡的脆弱外壳,一戳就破,这说到底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富人移民"问题。
这是一个安全感问题。
富豪们比谁都精,他们看得很清楚,香港再怎么样,也是自家地盘。
家里的事再怎么闹腾,闹完了终究还是家里人。
![]()
结语
兰世立的觉醒折射出时代变化,安全感正取代优惠政策成为首要考量。
香港凭借"家里人"的归属感,正重新确立亚洲金融中心地位。
这不仅是资本流向的转变,更是文明认同对功利选择的胜利。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