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新华社
家门口的十五运会开幕了,整个大湾区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集体合作”。
今天我们不聊金牌,不聊体育,聊聊我们谈论了十年的——粤港澳大湾区。
2015年3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一文,首次提出要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次出现在国家颁布的文件中。
十年恍如一瞬,曾经我们还很陌生的地理标签,如今却渐渐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共识。
作为深圳人,你又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真切地触摸到“大湾区”的呢?
从全运会看大湾区一体化
这十年,作为普通人,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湾区的“边界感” 越来越淡,“一体化” 的温度越来越浓。
以全运会为例,这里面有两件事,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大湾区的物理距离、制度差异、产业边界逐一消融。
第一,是本届全运会的顶流“大湾鸡”。

虽然大家喜欢把全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叫做“大湾鸡”,但实际上,它们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
我第一次看到中华白海豚,是在中山马鞍岛海边的日出打卡点附近。
珠江口,是中华白海豚最密集的分布区,而就在这片伶仃洋上,还有一条腾跃的巨龙——深中通道。
![]()
图:深中通道发布
去年5月,耗时7年建设的深中通道正式开通运行。
据统计,开通一周年之际,深中通道总车流量超3155万车次,日均超8.64万车次,约占珠江口日过江总车流量的五分之一。
十年前,从深圳到中山需绕行虎门大桥,车程近两小时;如今,深中通道通车后,30分钟即可直达。
而且,深中通道直接连通了深圳前海合作区、广州南沙新区和中山翠亨新区。从广州南沙出发,15分钟到达中山城区,20分钟可抵达深圳前海。

这种时空压缩的奇迹,正是深圳推动湾区一体化的缩影。
随着深圳推动珠江东西岸城市群连通成网,以及一批批深圳企业布局中山,形成“深圳总部+中山基地”发展模式,湾区“一小时工作生活圈” 正在加速形成。
第二件事,是这次十五运马拉松赛将穿越深圳香港,成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事。
一马双城,运动员如何通关?
原来,运动员届时将佩戴上黑科技手环,通过创新“人脸识别+手环定位+计时计分”三重核验防控机制,实现人、车、物通关“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的丝滑通关。
无感通关的可不止运动员。就在这几天,深圳皇岗、罗湖、莲塘、福田、文锦渡等口岸,将推广应用实施“刷脸”智能通关。这种5秒通关的技术升级背后,是深港两地深度交流频繁的迫切需要。
据统计,2024年港人北上人次高达8191万,较2023年增近53%。就在今年暑假,已经有约1274万人次港人北上内地,日均高达25.5万人次,相当于香港752.4万人口中,平均每人北上了1.7次。
![]()
或许你难以想象,仅用不了不到两年,香港人已经把“周末北上”当做平凡生活的美好期待,而深圳人也已习惯了“每逢节假日深圳商场挤满了香港人”的热闹场景。
关键是,从生活、旅游,再到工作、学习,这两座超级大城的融合速度与互动深度,正在直接加速大湾区一体化的进程。
除了这两件事,我们在深圳也能看到很多大湾区的印记——
在前海深港合作区,深港青年梦工场自成立以来孵化创业团队1450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1028家;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应科院、亚洲抗衰老中心等65家港资机构扎根;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5所香港高校设立超10个科研平台和一系列创新孵化载体。“香港基础科研+深圳产业转化”的创新链条在此完美咬合。
当然,还有港车北上、粤车南下的双向奔赴等等。
可见,交通的互联互通,让大湾区变成了“超级城市”;产业的优势互补,让大湾区变成了“创新高地”。
城市间的距离,正被“深圳速度”悄悄抹平, “湾区人” 的身份认同,正在从名词概念走向身份认同。
![]()
深圳,打开世界级大湾区的金钥匙
大湾区一体化只是开始,“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这是国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的使命。
众观全球,全球60%的经济体量来自于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福地,世界顶级城市群大多分布在湾区,在这之中公认的三大湾区分别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
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纽约、旧金山、东京等核心城市来构建湾区。但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却是以城市群为核心。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如果各自为政的话,大家都有短板。但如果融合,那大家都是互相强化的,有望在“十五五”期间打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中心。
![]()
在这十年间,深圳正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姿态,为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5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的创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力压东京横滨与美国硅谷。
官方给出的评价是:“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不仅在专利和论文的成果上表现优异,更在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一体及资本市场支持等方面获得了国际认可。例如——
过去五年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专利申请的密度为每百万人2292件;
华为、OPPO和中兴三家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占到了整个集群的38%;
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共同发表的期刊文章则占据了总数的25%。
可以看到,不论是科技企业还是高等院校,深圳正在以创新驱动成为大湾区的核心支撑。
2024年,深圳 PCT 专利申请量16347 件,占全国总量23.57%,连续 21 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如今深圳这座城市的PCT专利数量,已经跟德国相当,甚至超过了英国。
![]()
近日,工信部正式公示全国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深圳以347家企业入选新增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加上之前入选的小巨人企业,如今的深圳已拥有133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越北京的1210家和上海的1032家,成为中国“专精特新第一城”!
而就在11月初,国家领导人宣布2026年APEC会议将在深圳举办,深圳也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APEC第三城”。
![]()
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它的每一次选址都意义非凡。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在《深圳凭什么拿下APEC?》里是这么分析的——
“2001年的上海APEC,正值中国加入WTO前后。世界看到的是一个全面拥抱全球化、承诺“与世界接轨”的中国。
2014年的北京APEC,时值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时代,中国经济体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世界看到的是一个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开始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的大国。
2026年的深圳APEC,世界期待看到的,是一个为全球未来发展探索新路的中国。这座以创新为基因的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更是中国在新时代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可以期待的是,2026年的APEC不仅是深圳的高光时刻,更是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集体荣耀。
![]()
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
从2015 年国家文件首次提及 “粤港澳大湾区”,到如今全运会在大湾区土地上绽放活力,十年时光像一条纽带,把曾经地理上的“相邻” 变成了生活里的 “相融”。
45年前,深圳这座因改革而生的城市,凭借“改革”、“开放”、“创新”这三把钥匙,创造了世界城市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如今大湾区的第十个年头,深圳也要用这三把钥匙,打开世界的大门。
十年只是起点,未来的大湾区,一定会有更多“大湾区故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继续书写。
而我们,既会是大湾区的见证者,也是深度的参与者,更将是最终的受益者。
扫码添加小圳子
做你的深圳邻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