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涨价像在咖啡里加糖,华为涨价却被吐槽“把豆浆卖成茅台”。同样是17999元的手机,为何苹果被夸“值”,华为却被喷“贵”?
上个月,苹果发布iPhone 17 Pro Max,顶配版售价17999元,京东一个半小时内竟有800万人预约;拼多多补贴后,服务器直接被挤爆,网友直呼“这简直是电子茅台”。而华为推出的MX3折叠屏,同样定价17999元,评论区却炸开了锅:“国产机也敢卖这么贵?这不是收割情怀吗?”为何两者口碑差距如此悬殊?
先看账面数据:iPhone 17 Pro Max在美国售价1299美元(约合9500元人民币),美国人月薪中位数约4000美元,买一台顶配苹果仅需花掉1/3月薪;而华为Mate XT 3售价17999元,中国普通人月薪中位数仅4500元,买一台得攒4个月工资。这种“咬牙下单”的痛感,自然更容易让人觉得“被收割”。
但苹果的定价绝非拍脑袋决定,而是精准的心理战+分层陷阱。17999元的Pro Max是“撑场面的奢侈锚点”,5999元的标准版负责走量,8999元的Pro系列则卡在中间,让消费者觉得“咬咬牙加钱就能买更好的”。这套套路和餐饮界“高端套餐撑门面,平价单品拉客流”如出一辙。从预售数据看,Pro Max占比40%,标准版卖出300万台,有钱的、普通的、预算紧张的消费者,全被苹果精准抓住。更关键的是,苹果从不直接降价,只让渠道打折——拼多多补贴900元,京东送耳机,用户觉得“薅到羊毛”,苹果则既保住了高端定位,又提升了销量。这不是单纯的“贵”,而是精准的商业算计。
反观华为,并非不想卖得便宜,而是真的“便宜不下来”。单是Mate 70 RS的芯片,成本就超过2000元;再加上5G专利被高通“卡脖子”,每台手机还要额外交800元专利费,这些成本都得摊到售价里。更不用说供应链被封锁后,华为在研发上的巨额投入。事实上,华为的利润率远低于苹果,但问题在于,大家对国产品牌的期待带着“道德绑架”:“你是国产,就该便宜。”从2019年Mate 30的4999元,涨到如今Mate 70 RS的11999元,涨幅甚至超过房价。而“买华为等于爱国”的说法流传太久,一旦涨价,就被贴上“靠爱国情怀收割”的标签。
再看苹果,2007年进入中国时,售价比诺基亚贵3倍,却带来了“触屏+上网”的行业革命,在消费者心中种下“贵=创新”的认知。所以苹果涨价,大家说“这是高端”;华为涨价,大家却质疑“这也配”。
有网友一句话道破本质:“骂华为是没处说理的委屈,买苹果是不用思考的省心。”苹果贵但“稳”,代表着一种确定性——买了就不会错;华为贵却让人犹豫:“我是不是被情怀绑架了?”
这正是消费心理学最残酷的一面: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不在意品牌国籍,只在意“钱花得值不值”。苹果靠生态和体验,稳住了“贵”的合理性;华为靠技术和自研,艰难撕开“贵”的生存空间——一个靠资本加持,一个靠技术突围,其实都不容易。
所以,别再用“情怀”和“爱国”衡量价格。能在17999元的价位和苹果正面硬刚,华为不是在收割情怀,而是在守住中国科技的底线。毕竟,科技的尊严,从来都不可能是“便宜”换来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