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俞丽拿教授讲述《梁祝》故事,用小提琴奏响文化自信

0
分享至


在最近一期“蔡元培美育大讲堂”,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内座无虚席,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俞丽拿教授以“倾听《梁祝》——小提琴里的‘中国对话’”为题,为学校师生和市民观众带来了一堂精彩生动的公开课。






《梁祝》的创作:

学校“联合大作业”的成功典范

作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首演者,俞丽拿教授以“第一视角”,结合亲身学习、演绎和教学经历,深情讲述了这部传世之作背后的改革缘起、创作历程与传承传播的故事。

讲座中,俞教授首先回溯了《梁祝》诞生的时代背景。在上世纪50年代,小提琴这件“洋乐器”在中国面临“水土不服”的困境。“那时候进工厂下农村演出,我们上台拉几首外国曲子,下面掌声稀稀拉拉。学声乐的同学唱几首歌曲,下面掌声雷动,吆喝着再来一首。”俞先生回忆道,“我们拉小提琴的,每天从早上六点开始练功,一天不敢耽误,可走上台去,没人爱听,也听不懂,不服气呀!”


学校于1958年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就读大学一年级的俞丽拿便主动请缨加入,同时加入的还有从浙江越剧团来校学习作曲的何占豪等。这个由本科小提琴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开始探索将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融入小提琴演奏的实践。他们改编《步步高》《花儿与少年》《二泉映月》等民间乐曲并移植到小提琴上,到上海外滩进行街头试演,观察路人和游客们的反应。“围观的人群很快聚集起来,观众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俞教授欣慰地说,“这表明只要让小提琴‘讲中国话’,中国老百姓是能够接受和欢迎的。”


1958年,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经时任上音党委书记孟波提议,实验小组决定以越剧《梁祝》为蓝本创作小提琴协奏曲。在时任上音副院长丁善德的亲自带教下,由熟悉越剧曲牌曲调的何占豪与作曲系毕业班学生陈钢联袂创作,将中国故事、戏曲元素与交响乐体裁有机融合,让小提琴“讲中国话”。实验小组汇聚集体智慧和力量,边创作、边抄谱、边试演,最终成就了这部载入史册的音乐经典。

《梁祝》的传播:

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1959年5月27日,年仅18岁的俞丽拿在兰心大戏院首演《梁祝》,“演奏结束时剧场先是寂静,随后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由于新作品没有准备返场曲目,我们只能一次一次谢幕,直至现场再加演了一遍”。这场首演开启了《梁祝》走向世界的旅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到学校大礼堂进行了录制并在全国播放,使《梁祝》的旋律迅速走入寻常百姓家,获得广泛知名度。

讲课的第二部分,俞教授把《梁祝》全曲进行了“解剖式”的讲解。在讲到如何表达滑音更好展现民族风格的时候,俞教授亲自示范并归纳,以“上滑快进-下滑慢滑”的演奏方式,惟妙惟肖地展现了细腻贴切的情感表达。在讲到“楼台会”段落的时候,俞教授在台上哼唱起了越剧大师袁雪芬的唱腔,委婉缠绵、声情并茂的“袁派”韵味与小提琴表现的人物性格相得益彰。在讲述“化蝶”的段落,85岁的俞教授更是在台上轻盈地舞动,完全将演奏融于音乐中,人琴合一。俞教授对作品深谙于心、对传统文化理解至深的精神,让现场每位观众十分动容。而俞教授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也时不时引来一阵阵笑声与掌声。


如今,《梁祝》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代表作品。由俞教授演奏的唱片发行量达三百多万张,她带着这部作品走遍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很多国家和地区。作为“让世界听见中国”的文化使者,《梁祝》不仅打破了西洋乐器小提琴由西洋音乐一统天下的局面,更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打动了全球观众,吸引众多世界级的小提琴大师进行演绎并录制唱片。许多国际小提琴比赛中,《梁祝》也成为必演曲目,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名片,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梁祝》的传承:

中国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成功范式

从舞台到讲台,俞教授将对音乐的热爱转化为培育后辈的责任。她坚守教学讲台六十余年,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国小提琴人才。

“文化自信从来不是空口就来,经过几代师生的努力,从1981年至今,30名学生获得82项国家级、国际比赛奖项,其中获得国际比赛第一名的多达14人次,黄蒙拉获得第49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王之炅获得第八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这些都是我们完完全全本土培养的优秀人才!”




为本次讲课做助教并现场示范演绎的是俞教授的学生、青年教师张洋。在讲课结束时,俞教授的高足、何弦教授及上音附中学生章奥哲一同上台献花。由何弦教授指导的年仅17岁的章奥哲,前不久在第58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夺冠,这是继2002年黄蒙拉夺冠后,上音学子在这项知名国际大赛中再度折桂。师徒三代站在舞台上,不仅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也是《梁祝》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在讲课的最后,俞丽拿教授动情地说到,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一辈子不断学习。“我从学生时代参加国际比赛,到后来担任过30多个国际比赛评委,亲身感受到,中国小提琴演奏家从被世界轻视到视为‘重要对手’的转变过程,底气更足了”。“尽管我现在已经 80 多岁了,我还在不断学习,改进小提琴的发音方法,为中国小提琴事业而努力。”她的言传身教,生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真谛。



第三部分的赏析环节,现场师生和观众共同聆听了由俞教授担任独奏的《梁祝》全曲。在悠扬的琴声中,大家再一次深刻感受到这部作品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梁祝》的诞生与发展,见证了上音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优良传统。从“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到如今的“教创演研一体化”“大中小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情感、展现中国风格,彰显了中国音乐工作者的自信自强。《梁祝》的创作、演绎与传承启示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人民精神共同富裕。

来源:宣传部(校史馆)、教务处、管弦系

编辑:陈璐瑶

审核:张卓

小音家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海音乐学院 incentive-icons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网易官方平台
3008文章数 369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