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2025年11月5日,原定当日返回地球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因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接受影响分析与风险评估,返回任务已紧急推迟。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的乘组此前已完成全部在轨任务,并于11月4日与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完成空间站交接。
![]()
“空间微小碎片”是什么?科普时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航天科普专家钱航。
钱航介绍,“空间微小碎片”多是直径小于1厘米的人造废弃物,可能是退役卫星的残骸、火箭爆炸后的金属碎屑,甚至是航天员遗落的工具碎片。别看它们最小的比芝麻还小,地球轨道上这类碎片已达数亿级别,而直径1厘米以上的“潜在有害”碎片更是超百万个。空间微小碎片比子弹速度还快,因此对航天器威胁特别大。
![]()
AI制图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为了确保空间站平台的在轨安全稳定运行,近年来,中国空间站持续优化完善碰撞预警和规避实施流程,提升低轨小目标轨道精确预报能力和空间站主动规避碰撞能力,多次主动实施空间碎片规避。
面对数量更多、体积更小、难以预警的微小空间碎片,被动防护是主要应对手段。所谓被动防护,主要是通过加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为航天器披上“铠甲”,提升抗击碎片撞击的能力。
中国空间站各舱段在出厂时已具备大部分防护功能,但是针对舱外管路、设施设备和实验装置设计的防护装置,还需航天员出舱安装。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乘组首次完成防护装置安装。到神舟二十号乘组出舱,中国航天员已经在空间站外部进行了7次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工作,为天和核心舱和问天、梦天实验舱外部的多处重要管路、元件和设施设备提供了防护。
![]()
如果空间碎片真的撞上了空间站,怎么办?科研人员为空间站设置了“兜底技能”:利用空间站上部署的舱体撞击泄漏监测和定位系统,配合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应急处置系统,可以大大提升航天员处置故障的效率。航天员可通过舱外巡视、热控系统监测、电路测试等方式快速定位受损区域,并在地面指导下实施结构加固、线路更换等操作。
2024年3月2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在出舱活动中完成了天和核心舱太阳翼维修工作,消除了前期因太空微小颗粒撞击产生的影响。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的维修任务。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空间站配备的柔性太阳翼在设计时已考虑到微小颗粒的撞击,进行了模块化设计,由很多独立的太阳能电池片组成,即便其中一片损坏了,也不会影响整体供电。
目前,防护空间碎片的科技手段正在朝着躲、防、修综合应用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一些前沿突破有望使空间碎片主动清除技术逐步应用于实践,进一步改善航天器安全性,让空间碎片的应对方式从“被动防护+规避”向“主动治理”升级。
来源/中国科普网、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极目新闻
编辑/杨斯爽
审核/宿愿
监制/姜军
本文转载自公众微信号:中国航天科普
2026《航空知识》《问天少年》
全年订阅开启!
11月20日19~21时
开播订阅即加赠!
双刊含赠约五七折!
↓ 快点击预约直播吧 ↓
《航空知识》2026全年订阅 超值包邮
风上风云|云端故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